在城市發展的滾滾浪潮中,總有一些沉痛的記憶被歲月塵封。1991 年 5 月 30 日凌晨發生在東莞興業制衣廠的那場特大火災,就是這樣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過往。
它如同一把尖銳的刀,劃開了當時經濟快速發展背后隱藏的安全隱患膿瘡,用 72 條鮮活生命的消逝和 47 人受傷的慘痛代價,為全社會敲響了消防安全的警鐘。今天,讓我們再次回溯這場災難,銘記歷史,汲取教訓,避免悲劇重演。
興業制衣廠的日常
上世紀 90 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強勁地吹遍祖國大地,東莞這座城市在經濟發展的賽道上一路疾馳,成為了眾多創業者的熱土。興業制衣廠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由王姓夫妻于 1989 年投資建成,主要為香港 “三裕” 公司生產塑料雨衣用于出口。
這座四層樓的廠房,集生產車間、員工宿舍和原材料庫房三種功能于一體,形成了極其危險的 “三合一” 結構。從一開始建設,它就像是一顆被埋下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廠房內部設計簡陋,沒有配備任何滅火設備,防排煙裝置、自動報警裝置更是不見蹤影,整體建筑結構、用料以及桁架等,完全沒有考慮耐火時間,甚至連專門從事消防檢查的安全員都未曾設立。
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王姓夫妻在生產管理上也是一味求快,忽視安全。工廠訂單不斷,生產線晝夜不停地運轉,工人們在三班倒的制度下疲憊作業。他們的月工資在 300 至 500 元之間,在當時雖然還算可觀,但付出的卻是在簡陋、充滿安全隱患的環境中長時間勞作的代價。車間里高溫、噪音和化學氣體彌漫,工人們的身體健康遭受著嚴重威脅。
不僅如此,王姓夫妻出于防盜考慮,將廠房設計得如同鐵桶一般。整個廠房僅留一個出入口,所有窗戶都被厚重的鐵條焊死,部分樓道門也被封鎖。這樣的設計,讓廠房在正常狀態下都顯得壓抑,一旦發生意外,更是將成為工人的 “死亡牢籠”。工人們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也曾有人小心翼翼地向王姓夫妻提出意見,表達對安全的擔憂。
然而,得到的回應卻是冷漠與強硬,“愛干就干,不愛干滾蛋”,王姓夫妻的這句話,如同冰冷的寒風,讓工人們的希望徹底破滅。迫于生計,他們只能選擇默默忍受,將不安與恐懼深埋心底。就這樣,在看似繁榮的生產表象下,興業制衣廠內部實則早已危機四伏,一場災難正悄然醞釀。
災難的導火索
1991 年 5 月 30 日凌晨,興業制衣廠內依舊燈火通明,120 余名工人或在車間忙碌,或在宿舍熟睡,誰也沒有察覺到危險正在步步逼近。凌晨 2 點左右,工人梁華結束了夜班工作,疲憊的他在走向宿舍的途中,習慣性地掏出一支煙點燃。
在抽完后,他隨手將未熄滅的煙蒂丟在了一旁,而這不起眼的舉動,如同點燃了火藥桶的導火索,瞬間引發了一場無法挽回的人間慘劇。
煙頭,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其核心溫度卻高達 700 至 800 攝氏度,足以輕易點燃眾多易燃物品。而興業制衣廠內,到處堆積著塑料布、布料等大量易燃物品,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只需一點火星便能引發熊熊大火。
梁華丟棄的煙頭,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堆積如山的易燃邊角料中,火星迅速蔓延,很快便引燃了周圍的物品。由于廠房內缺乏有效的防火措施和滅火設備,火勢在短時間內便呈失控之勢。
火災蔓延:生命在濃煙與烈焰中消逝
一小時后,也就是凌晨 3 點 30 分,負責值班的門衛魏新在睡夢中被嗆醒。他從值班室出來,驚恐地發現一樓的倉庫已經被濃煙和火光包圍。慌亂中,魏新第一反應是尋找滅火工具,但整個廠區竟然連一個滅火器、一桶水都沒有配備,距離最近的水源又遠在廠區外。
此時的他,完全不知所措,在極度緊張與慌亂之下,他不僅忘記了去叫醒樓上正在沉睡的工友,更沒有打開那兩道通向唯一出口的大鐵門。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火勢如同惡魔一般迅速蔓延至整個廠房。一樓存放著 7 萬件成品雨衣和大量 PVC 耗材,這些易燃物品在火勢的侵襲下,瞬間化作一片火海。隨著火勢的不斷擴大,滾滾濃煙迅速占據了樓道和房間。
煙氣不僅具有毒性,會阻礙視線、刺激眼睛,還會灼燒人的身體和呼吸道,使人神志不清,直至昏迷。在火災中,90% 的遇難者都是被這致命的煙氣奪去了生命。
二樓、三樓、四樓的工人們還在睡夢中,就被這突如其來的濃煙嗆醒。當他們意識到發生火災時,逃生之路早已被大火和濃煙阻斷。有的人試圖沖向唯一的逃生通道,卻被撲面而來的熱浪擊倒,瞬間變成了熊熊燃燒的 “火人”;
一些人嘗試砸碎窗戶玻璃逃生,卻發現外面的鐵條紋絲不動,他們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只能絕望地倒在火海中;
在四樓的女工宿舍,火勢最為猛烈,這里的窗戶同樣被鐵條焊死,無路可逃的女工們有的躲在床底,有的躲進衣柜,還有的用被子把自己裹住蜷縮在角落,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阻擋死亡的腳步,她們最終無一幸免。
與此同時,樓下的魏新已經無力控制火勢,他眼睜睜地看著火焰吞噬了整個廠房,慌不擇路地逃出工廠,跑到了外面的空地上。深吸了幾口氣后,他才意識到應該回去救人。但當他鼓起勇氣再次回到廠房時,火勢已完全不可收拾,廠房內部已是一片火海,救援變得無比艱難。
艱難的救援:與時間賽跑卻無力回天
興業制衣廠的對面有一個在建的工地,工地上的一名工人在夜間起夜時,發現了興業制衣廠熊熊燃燒的火焰。他急忙跑到監理宿舍,試圖撥打火警電話報警。但由于當時石排鎮沒有專門的消防隊,火警電話一直無法打通。
情急之下,這名工人看到一輛經過的貨車,立刻跳上車,驅車前往 10 公里外的東莞市公安消防支隊報了警。
盡管這名工人及時報了警,但由于距離遙遠,消防隊員到達現場時,火勢已經完全失控。消防車和救護車趕到時,廠房內的火焰仍在瘋狂肆虐。消防隊員們毫不猶豫地冒著生命危險沖入火場,試圖救出被困在三樓和四樓的工人。
然而,此時的火勢過于兇猛,救援工作困難重重。濃煙彌漫,視線受阻,高溫炙烤著每一個救援人員,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爭分奪秒地在廢墟中尋找幸存者。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凌晨 5 點 45 分,火勢終于得到基本控制,至 6 點 30 分徹底撲滅。但當消防員登上三樓和四樓時,眼前的景象令人痛心疾首。一具具被燒焦的尸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慘不忍睹。
這場大火共奪去了 72 條年輕的生命,47 人因不同程度的傷勢被送往醫院搶救。大部分死者都是來自農村的女工,她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城市打工,卻不幸在這場無情的大火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火災還摧毀了工廠內價值 115 余萬元的制衣設備和七萬多件成品雨衣,廠房被完全燒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300 萬元。這場火災成為了廣東省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火災事故,也徹底揭示了當時經濟快速發展背后的種種安全隱患。
事故調查與追責:為逝去生命討回公道
火災發生后,廣東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調查組,針對火災原因展開深入調查,并對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這場災難不僅震驚了東莞,更引發了全國范圍內對工廠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
調查發現,興業制衣廠的火災是由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企業管理者嚴重忽視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工廠內部缺乏最基本的消防設施,安全隱患長期存在;
其次,地方政府在監管方面存在重大失職,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這些問題不僅暴露了興業制衣廠的管理漏洞,也反映出當時整個地區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普遍問題。
興業制衣廠的實際控制人王焯輝和法人,因違規建設和忽視消防安全,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他們不僅要承擔巨額的賠償,還要面臨牢獄之災。同時,石排鎮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也因監管不力受到了相應的處分。
這場災難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安全生產無小事,任何對安全的漠視和僥幸心理,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警鐘長鳴:銘記災難,預防火災
如今,距離 1991 年東莞興業制衣廠 5.30 特大火災已經過去了 30 多年,但那場災難留下的傷痛卻永遠無法抹去。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消防安全至關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經營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消防安全,加強消防安全意識,嚴格遵守消防安全規定。企業管理者要切實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對消防設施的投入,定期組織員工進行消防安全培訓和演練,確保在火災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應對。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把關企業的安全生產條件,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要及時督促整改,堅決杜絕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每一個生命都無比珍貴,一場火災,可能瞬間摧毀無數家庭的幸福。讓我們銘記這場災難,從中汲取深刻教訓,共同努力,加強消防安全工作,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慰那些在火災中逝去的生命,讓悲劇不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