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竹帛難存,金石永固。漢畫像石作為漢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其雕刻技藝精湛,內容豐富多樣,不僅生動再現了數千年豐碩的文明成果,更展示了中國孝悌忠義的傳統美德和修齊治平的治國理念。大眾新聞客戶端推出“石說齊魯”系列報道,帶您觸摸石刻上的華夏美學,讓漢魂在石上“蘇醒”,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交織。
山東莒縣作為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歷史底蘊深厚 文化脈絡綿長
坐落于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大沈劉莊漢墓
是承載漢代文明的重要遺存
訴說著漢代的繁華與智慧
大沈劉莊漢墓
位于莒城北部50公里
東莞鎮大沈劉莊西頭
于1985年考古挖掘發現
墓葬整體結構鮮明
體現了漢代典型的石室墓特征
布局嚴謹規整 建筑工藝精湛
不僅彰顯了當時當地較高的生產力水平
更折射出成熟的建筑技藝水準
墓中出土的21塊石頭、29幅漢畫像石
構成“石上世界”
分布于門楣、方立柱、
前室四壁的過梁等關鍵位置
石上刻有車馬出行圖、椎牛等神話圖案
以石為紙
以刀為筆
勾勒出鮮活的圖景
訴說著漢代社會生活、禮儀制度等故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方立柱上的“接吻圖”畫像石
是山東考古史上首次發現
畫像高87厘米 寬37厘米
采用淺浮雕技法精雕而成
畫像分為上下兩格
上格中一人端坐 發冠特異 當為西王母
下格居中刻一男一女相互擁抱親吻的場景
展現出漢代社會開放包容的精神風貌
大沈劉莊漢墓畫像石
采用漢代常見的減地平面線刻技法
線條流暢且富有變化
在表現人物時
以簡潔而精準的線條勾勒出輪廓與神態
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躍然石上
刻畫動物與景物時
通過細膩的線條和浮雕效果
展現出其形態肌理與質感層次
將漢代畫像石藝術“以形寫神”的藝術追求發揮得淋漓盡致
盡顯古人的審美智慧
縱觀這些漢畫像石
堪稱漢代美學的集大成之作
多元的題材、精湛的技藝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共同勾勒出漢代雄渾大氣
浪漫瑰麗而又貼近生活的美學特質
為當代人打開了一扇了解漢代社會的窗口
讓兩千年前的文明圖景
在石上永恒綻放
(大眾新聞客戶端 金雪 魏亦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