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家里玩,對W君家里的網絡設備小小的震驚了一下。
其實,在W君看來沒啥的,就是按照IDC機房的標準來建立的一個家庭網絡系統(tǒng)。
很普通的交換機+很普通的路由器,只不過可以從櫥柜里面把整個的機柜抽離出來。
這個機柜的設計很有意思,畢竟是家里的固定裝置,因此在大部分固定,但會有一些前后維護的需求,因此設計了一個拖鏈系統(tǒng)加在機柜的頂端。方便機柜在正面移動。
朋友非得拉出來看看,要取取經,以便用在自己家里的網絡上,但一拉出來就看到了這個:
朋友說“你這也不行啊,線都長了,還盤起來好幾圈——遠遠沒有外面看起來光鮮呀。”
笑而不語,那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里子和面子的問題。我家網線就是“亂”了,但“亂”得有原因啊。很多事,別像是軍迷一樣流于表面的看問題。
W君如果自己在家里布線的時候,在線纜接入的末端,一般都會盤上幾圈。這件事其實是有依據,甚至是有專有術語的,叫做“維護環(huán)”(service loop)。
如果一段線纜固定后,一定要增加一點環(huán)形纏繞的電纜,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讓設備換位置、線路重接、模塊更換這些事情,在將來變得不那么痛苦。”
很多家用網絡布線,喜歡“剛剛好”,甚至剪得緊緊的,線長1米5就給你做成1米5——初看整齊,但一旦你要換一臺更長的交換機,或接入新的設備、走明線加一根新網線,這種“精確主義”立刻會變成“掣肘主義”。
相反,如果在走線的時候,預留這么幾圈,在今后線路故障、維護、修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盤卷起來的線路再打開,或是剪開或者是重新接接頭都方便了不少。
為啥W君這個總是討論軍事科技的博主要說自己家里的網絡布線了呢?其實這件事好有一比。
在大多數軍事設備中,其實也有這樣的設計和規(guī)定。例如這張圖,你會發(fā)現在一架現代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中,彈倉內的跑線就十分凌亂了。這其實就是大量的Service Loop造成的,這是為了“可維護性”與“模塊化維護”而留下的工程邏輯冗余。
再說一個細節(jié):即便是一個接頭的接線,其實也都會有維護環(huán)的存在的。
在一個很普通的航空插頭上也并不會把線纜直接的焊接在接頭端子上,而是會不厭其煩的把每根電線都再額外的繞出一個小圈之后再進行焊接。
這件事其實并不是什么個例,在大多數軍用標準下都是這么干的,例如軍規(guī)/MIL-SPEC MIL-W-5088L(軍用規(guī)范:航空航天飛行器布線)就專門規(guī)定了線纜必須要服務環(huán)。
這樣做有啥好處?
首先,是“允許后期維修或重新端接”,我們經常聽到某些飛機要做升級和改造,這時候,有些接口就要重新連接或者接口線路次序要有所改變,如果有了維護環(huán),就不用整體上把線路從飛機中抽取出來,展開維護環(huán)后重新接線就可以了。
而且在線纜接口維修過程中,如果有維護環(huán),就可以快速的對設備進行維修,也省去了大量抽換線纜的工作,可以大大的加速維修工作。
其次,在高速飛行、劇烈震動的飛機上,這些維護環(huán)又承擔著“減小應力”的作用,在連接器接線端留有小的線圈可以吸收震動與熱脹冷縮帶來的機械拉力,可以有效的減少焊點或壓接點因反復微動而疲勞損壞。
這對于大量軍用裝備都是相當有效的防護措施——當一枚炸彈爆炸的沖擊波來臨的時候,一根繃緊的電線還就真沒有繞了一個小圈圈的線更結實。
最后,這種小環(huán)的措施還有一個裝配上的優(yōu)勢。它們可以有助導線按照預定的路徑彎折,有序進入各種連接器端口,避免交叉纏繞,提高系統(tǒng)整潔性與后期排查效率。
尤其是在傳感器和線路密集的區(qū)域上,這種多繞一些彎的線路優(yōu)勢就更大了。
為什么說這是很多軍迷無法注意到的一個細節(jié)呢?因為有個說法,說咱們的殲-20彈倉要比F-22“整潔”得多。
但這件事其實并不是一個太值得夸耀的事情。這是很多飛機設計過程中的小竅門,如何快速低成本的維護一架飛機中的線纜,盡量少的為特定的電纜設計維護用的開口本質上是一型飛機設計的一個重要要素。而在這一點上來說,多用飛機、多修飛機最終才能形成真正的設計經驗。
而咱們的彈倉過于干凈利落反而未必是一件好事了——這代表著,我們還有很多的經驗要一點點的慢慢積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