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每日幸運簽#
7月11日,日本共同社的一則報道,引發關注。報道稱中國殲轟-7戰機9日在東海接近日本YS-11EB電子偵察機,還提到6月山東艦殲-15戰機曾接近日本P-3C巡邏機至45米距離。日本政府宣稱已向中方提出交涉,但仔細推敲這些報道,會發現不少耐人尋味的細節。
這不是日本第一次炒作"中國軍機接近"。翻開記錄,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類似報道,時間點往往很微妙。這次報道的6月7日、8日事件,恰逢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而7月9日事件,正值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即將發布前夕。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很難不讓人懷疑日方的真實意圖。
有專家指出,日本媒體刻意強調"45米距離"這個數字,卻避談一個重要事實——P-3C本身就是反潛巡邏機,其任務就是抵近偵察。一位不愿具名的退役飛行員表示:"在公海空域,誰跟蹤誰、誰接近誰,不能只聽一面之詞。電子偵察機的活動軌跡才是關鍵。"
近期日本不斷強化軍事力量,修改安保文件,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挑戰",在軍事上的動作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通過炒作中國軍機"異常接近",可以為其擴充軍備、增加軍費尋找借口,同時也能迎合國內一些勢力的對華強硬心態。
日本近年來頻繁派艦機到中國周邊進行偵察,本身就是引發局勢緊張的根源。中國軍機的行動是對這種抵近偵察的必要回應,完全合理合法。日本一方面持續挑釁,另一方面又倒打一耙,這種做法不利于地區和平穩定。
中方曾多次表明態度,中國軍機在東海、南海的行動完全合法合規。日本航空自衛隊每年對中國沿海的偵察飛行超過600架次,這種長期、高頻的抵近偵察,才是真正影響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日本網友的反應呈現兩極化。有人擔憂"中國軍力威脅",也有人質疑政府"故意制造緊張"。一位沖繩網友留言:"每次看到這種新聞,就知道防衛預算又要增加了。"這句話點破了關鍵——日本防衛費已連續10年增長,2023年更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立即對日方說法表示"嚴重關切",而日本防衛省發布的2023版《防衛白皮書》中,中國相關內容比去年增加20頁。這些動作形成一個完整鏈條:制造緊張—渲染威脅—爭取軍費—強化美日同盟。
有分析指出,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以來,中國軍隊始終秉持專業、克制的態度。真正的危險在于,某些國家一邊大肆擴充軍備,一邊炒作"中國威脅",這種雙標做法只會加劇地區緊張。當日本P-3C常年在中國沿海轉悠時,他們可曾想過什么是"異常接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