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場場看不見的資源戰在國際間悄然打響。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宣布對鎵、鍺、銻三種關鍵礦產實行出口管制,且針對美國“零緩沖期”。這一決定猶如重錘落地,在全球產業鏈中激起層層漣漪。
短短幾個月后,一串令人瞠目的數據揭開了一個驚人真相:美國的稀土進口量不減反增,而幕后竟然藏著兩位“熟面孔”。
單是從去年12月到今年4月,美國就通過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銻氧化物激增至3834噸——幾乎相當于過去三年的總和。泰國、墨西哥此前根本不是中國銻出口的主要客戶,如今卻一躍成為前三大買家,背后是否另有隱情?
細查之下才發現,所謂的“進口”,其實不過是換了馬甲的“轉運”。這些稀土在中國被貼上“藝術品”或“普通金屬”的標簽,運往第三國后再由美國公司收貨。
這些第三國的加工廠,技術設施幾乎為零,根本沒有獨立生產能力。墨西哥唯一的一家銻冶煉廠,甚至在2024年4月才重新開工。
中方對這一“偷梁換柱”的行為早有察覺。2025年5月,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牽頭,聯合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啟動針對戰略礦產走私的專項打擊行動,目標直指“第三國偽裝轉運”這一灰色渠道。
在7月10日的公開回應中,商務部更是點名提及銻和鎵兩種軍民兩用物項,明確表示對非法外流“零容忍”。
就在中國堵住后門之際,另一個亞洲國家也悄悄登上了舞臺。印度政府高調宣布將投入250億盧比支持本國稀土永磁體產業,未來七年內要實現4000噸釹鐠磁體產能。這番動作被一些媒體解讀為“另起爐灶”,意圖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印度的算盤并不難理解。一方面,它希望借中美博弈之機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如果能替美國緩解稀土“卡脖子”困局,或許還能在西方陣營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莫迪總理在金磚峰會上呼吁“資源不應被武器化”,話雖委婉,矛頭卻直指中國的出口管制。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盡管印度稀土儲量位列全球第三,其年產量卻不足全球的1%。長期受限于基礎設施落后與技術落差,印度在稀土領域的“雄心壯志”更多是喊口號,少有實質進展。
更令人震驚的是,印度不僅沒能實現自力更生,反倒在“二手交易”上動起了歪心思。一批原本承諾用于電動車的稀土,最終竟現身于美國軍工企業的訂單之中。我國技術人員通過追蹤系統發現,這些稀土正是通過印度企業轉手出口。
為了達到目的,印度企業還偽造了30多份承諾書,聲稱稀土絕不會涉軍,只用于民用產業。這番“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最終被中方識破。2025年6月10日,中國正式中止對印度的稀土出口,涉事企業被列入黑名單,徹底切斷供應。
印度媒體一時間嘩然,印度工業部長連夜向中國方面遞交協商請求,希望“放他們一馬”。但中方態度明確,誠實守信才是合作的前提,誰背后搞小動作,就別想再搭上中國的資源快車。
美國方面也未能置身事外。早在4月起,美國企業就被曝出通過第三國轉運方式繞過中國管制。Gallant Metals公司CEO公開承認,他們通過偽裝貨物標簽的方式,將鎵等戰略資源出口至東南亞,再轉運至美國。
每次出貨都控制在“小批量”,以避開審查。他們甚至將稀土標為“鐵礦”、“鋅礦”,以此逃避監管。這些操作雖然隱蔽,卻終究難逃中方“順藤摸瓜”的追查。5月9日,中方正式啟動追責機制,全面堵死稀土轉口漏洞。
美國此番繞道操作,不僅暴露其對稀土的深度依賴,也狠狠打臉了自己剛剛聯合日、印、澳發起的“四方礦產聯盟”。口口聲聲要“擺脫中國依賴”,其實背地里還在靠中國稀土維持軍工生產。
尤其是成本高得驚人。由于第三國中轉運輸成本暴漲,美國企業采購價格遠高于正常市場價。軍工企業或許還能咬牙承受,但普通企業根本吃不消,直接影響下游產品生產。
這場資源博弈,實際上早已超越了商業范疇,成為國家間博弈的一個縮影。中國并非主動“武器化”資源,而是面對西方科技封鎖下的正當反制。過去幾十年,中國稀土被廉價出口,環境代價巨大,如今加強管理,是對國家利益的守護。
在此背景下,《稀土管理條例》的出臺成為關鍵一環。中國建立了世界領先的稀土產品追溯系統,確保每一批稀土都能“溯源可查”,從源頭防止非法流向軍工領域。這一制度讓任何轉運行為無所遁形,也表明中方在治理技術上的硬實力。
有了這套“防火墻”,即便是像印度這樣搞“偷天換日”的手段,也難再得逞。印度企業的伎倆在技術面前無所遁形,最終只能淪為國際笑柄。至于美方,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沒有中國的許可,想拿到高質量稀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全球稀土產業鏈之所以繞不開中國,靠的不是“量”,而是“精”。中國不僅擁有最多的稀土儲量,更掌握著最頂尖的提煉技術。這種技術壁壘,是任何國家短期內都難以突破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對于中方來說,稀土不僅是資源,更是一張技術王牌。通過技術反制,美國即便找遍全球礦山,也難以獲得可替代品。這才是真正的“話語權”。
當下的局勢,已不只是資源之爭,更是治理能力、技術水平與戰略智慧的較量。只有嚴查違法出口、堵死轉運漏洞,才能守住中國的戰略資源底線。面對全球對手層出不窮的“新花樣”,中國的應對措施必須更快、更細、更準。
從墨西哥、泰國的“貼牌出口”,到印度的“偽裝轉手”,再到美企的“暗度陳倉”,這一樁樁事件無不說明一個事實:中國稀土,從未真正離開世界的中心。
這場稀土博弈還遠沒有結束。未來的較量,不僅在礦山,更在實驗室、在產業鏈、在全球治理規則的制定權上。中國已經亮出底牌,接下來,就看誰能撐到最后。
信息來源:
[1]美媒:為減少對華依賴,印度擬投資250億盧比扶持稀土產業 觀察者網
[2]警惕!“美企竟這樣繞過禁令,偷拿中國關鍵礦物”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