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咸陽禮泉袁家村的青石板路上,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青耘致遠”實踐隊的隊員們停下腳步。他們眼前的老房子里,非遺傳承人張志合正坐在木凳上,手中的刻刀在半透明的牛皮上翻飛,一片栩栩如生的古代武將皮影正逐漸成形。這堂特殊的“非遺課”,讓這群00后大學生第一次觸摸到了光影藝術的溫度。
張志合制作皮影
“我家在咸陽市禮泉縣藥王洞鄉王店東張張家村一組,我父親叫張國正,我是禮泉皮影第五代傳承人?!睆堉竞献院赖卣f。張志合的父親張國正年輕時走南闖北,曾代表陜西進京表演。受父親的影響,他很小的時候就愛上了皮影,并堅定地選擇以此為自己的事業,立志要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張志合的工作室像一座微型博物館。墻上掛著的《五虎上將》皮影組畫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光澤,工作臺上擺著幾十把形狀各異的刻刀。“皮影制作的工藝非常復雜,從處理牛皮,到雕刻成形,再到上色,最快也要三天。每一個人物的造型、衣著、帽型都要按照傳統的圖譜進行制作,不能隨意改變?!睆堉竞险f著拿出一本紙頁已泛黃卷邊的圖譜,上百個線勾的人物臉譜呈現在這本厚厚的圖譜中,記載著傳統皮影戲曲曾經的繁盛。
張志合展示圖譜
“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皮影戲,今天第一次知道背后有這么多學問。”實踐隊隊員方雅欣感慨道。當張老師展示如何用皮影表演時,看著老師靈巧的手指操縱著皮影,鮮活的影子躍然“幕”上,大家忍不住發出贊嘆。
“您為什么能堅持做這行這么久?”面對隊員郭雨萱的提問,張老師陷入了回憶:“我2007年開始在袁家村制作皮影,村上免費提供商鋪。因為從小喜愛皮影,在父親指導下,我自學皮影雕刻已經50年了。堅持這么多年不為賺錢,只為傳統技藝的傳承?!闭f到這里,張志合笑了笑,“現在好了,國家重視非遺保護,我還去了好幾個學校給學生們講我們禮泉皮影咧。”實踐隊指導老師楊淑妮透露,團隊正在籌備拍攝非遺系列宣傳片,這個想法讓張老師連連點頭:“太好了!年輕人有創意有想法,這門手藝才有未來!”
張志合教大家皮影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顯示,像禮泉皮影這樣的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正通過“非遺+科技”“非遺+旅游”等創新模式重新煥發生機。張志合工作室的案例證明,當老匠人的堅守遇見年輕人的關注,非遺傳承便不再是單向的守護,而是一場跨越代際的文化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