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底舉辦的第55屆巴黎航展中,波音公司國際政府和國防組織副總裁特博·肖格倫(TurboSjogren)透露,波音公司正在與一位客戶展開初步磋商,評估重啟C-17運輸機生產線的可能性。
C-17運輸機
肖格倫表示,波音公司還收到了其他客戶的意向,表示對全新生產的C-17很有興趣。他沒有透露這些客戶是哪些國家,僅表示“這些國家有的是C-17的現有客戶,也有些國家并不是。”目前C-17的最大客戶是美國空軍,海外用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和英國等。
有媒體推測日本或許是推動波音重啟C-17的潛在用戶之一。今年,日本首相石破茂曾表示了購買C-17的意向。如果日本確認訂購C-17,大概率只能從美國空軍或其他國家的現有機隊獲得二手飛機。如果波音重啟C-17生產線,日本就可能獲得全新的C-17。
英國皇家空軍A400M
在全球市場上,與C-17性能相近、載荷相似的大型運輸機并不多。由于載荷大、空間足,C-17具備超大尺寸貨物的運載能力,可空運包括M1主戰坦克在內的多型重裝備;能施行“俯沖式降落”,實現高角度進近并降落在機場;有很強的跑道適應性,能夠在未鋪設的、未經改進的跑道上起降,最短起降距離為一千米左右,這令其兼具戰術運輸能力和遠程戰略運輸能力。
C-17運輸機正在裝載坦克
C-17研發于20世紀80年代,其誕生主要源自美國在冷戰時期的思路與需求。
生產關閉之前,波音長灘工廠共為美國空軍及外國客戶生產了279架C-17。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1991年,于長灘工廠啟動了C-17的研發與生產,波音在1997年收購麥道后接手了C-17項目及該生產基地。
1991年,第一架C-17首飛成功。1995年,美空軍C-17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從1991年開始,美空軍共采購了約220架C-17,印度空軍采購了11架,是美國之外裝備C-17最多的國家;阿聯酋采購了8架左右。
進入2010年后,由于2008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全球大型運輸機市場的相對飽和,波音一直在考慮關閉C-17生產線。2015年,最后一架C-17在波音長灘工廠下線,隨后這家工廠正式關閉。
美國空軍C-17
2018年,波音將其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市的總裝廠掛牌出售,這標志著波音結束了在美國南加州的所有軍機制造業務。當時曾有媒體和當地議員提出異議,表示美軍還可能需要新的C-17,一些美空軍官員也表示,可能還要增加三個C-17中隊,以增強美軍在全球范圍內的投送能力。但這些消息最終也沒有得到確認。
這些年來,是否要重啟C-17產線一直是各方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波音公司首次公開表示要關閉C-17生產線的2013年,美國商務咨詢機構蘭德公司就曾詳細分析過,在停產數年后重啟C-17生產線的潛在成本可能會達到近80億美元。可以想見的是,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在供應鏈成本增加以及通貨膨脹等壓力之下,重啟C-17生產線的成本必然遠不止80億美元。
因此,從經濟成本角度來說,重啟C-17產線的前提是波音得到了足夠多的訂單,這也許正是波音目前在與多家客戶進行磋商討論的重點——而其中的重點客戶必然是美國空軍。
波音翼身融合空中加油機概念圖
長遠來看,美國空軍有意投資更先進的運輸機,例如,波音此前發布的翼身融合(BWB)概念。但現實是,目前美國空軍的新一代空運能力項目尚未展開推進,目前正式項目名仍未確定,媒體稱其為“下一代空運能力”(NGAL)。因此,作為主力的C-5和C-17機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依然要承擔絕大多數戰略運輸任務。
面對近年來驟然變化的國際局勢,在美國“單極霸權”的思路下,要維系其“全球快速打擊”體系,美空軍C-17機隊一直在持續高強度運轉。一些媒體分析稱,目前美國國防部所規劃的分布式作戰模式,事實上需要更多C-17的支持。此外,隨著無人機、數據鏈和AI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經過改裝后C-17可以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這賦予了其更多的功能,可能會形成新的戰術能力。但是要實現這樣的設想,也有賴于波音能夠生產更多的C-17。
綜合來看,波音是否能夠重啟C-17生產線,美空軍的需求和支持是核心因素。在巨大的成本壓力面前,該項目要列入美國防部財年預算并且通過國會審議,難度依然很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