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山東有句旅游口號,叫做“一山一水一圣人”,其中的山和圣人的解讀沒有爭議,指的是泰山和孔子;而水,則有黃河和趵突泉兩種解釋。同樣地,這句話的出處,也有諸城(濰坊)劉墉和利津(東營)岳鎮南兩種說法。
劉墉即是大眾熟知的“劉羅鍋”,而不為大眾熟知的岳鎮南也非無名之輩,他是“利津四大鄉賢”(其他三人是張銓、李佐賢、趙長齡)之一,系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后裔、岳雷一脈。
岳鎮南自幼天資聰穎,有過目成誦之才,青年時即博覽群書,以文章見長、有數百卷著作流行于世。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后,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都察院監察御史、湖南學政、九江知府、浙江鹽運使、甘肅按察使、直隸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
相傳,“一山一水一圣人”最早就是岳鎮南主持湖南學政時,與那些出生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江南形勝之地的同僚們吟詩作對、戲文逗趣時即興而出。很明顯,岳鎮南這里說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可敵江南的“千山千水千才子”。
泰安天頤湖度假區
以山為例,泰山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此地早在5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5000年前即有繁盛的大汶口文化;自古便被當成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史載,先秦時期有至少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而祭祀泰山的活動更是史不絕書,被認為是帝王與天地進行對話的手段。“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即是“國泰民安”一詞的最初涵義。
在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是我國著名旅游城市泰安。在夏商時期,泰安分屬“九州”的青州和徐州;到了周朝,泰安時分屬齊、魯兩國;秦朝時,歸齊郡;西漢初,設泰山郡;北齊時,改為東平郡;隋至宋代未設單獨行政區;金初天會十四年(1136年),設泰安軍,“泰安”之名由此開始出現。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泰安州。
泰安車牌為魯J,電話區號為0538,身份證前4位(行政區劃代碼)是3709,郵政編碼是271000,目前共轄6縣區,下面逐一介紹一下其由來吧。
泰山區
1985年5月設區,因泰山得名。
岱岳區
岱岳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岳‘’,即:王者之所巡狩所至。
寧陽縣
山南、水北稱為陽。漢高祖于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新泰市
三國鼎立時,新泰在魏境。晉朝代魏后,羊祜(名儒蔡邕的女兒蔡文姬的外甥)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改平陽為新泰縣,屬泰山郡。
肥城濕地公園
東平湖
肥城市
西周時,肥國國民散居于此,肥城因此而得名。肥國,惟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
東平縣
古稱東原。《尚書·禹貢》有載:大野既豬,東原厎(zhǐ)平”;意思是:(大禹治水、開辟了滯洪區)大野澤的水退去了,東原地區(位于汶水下游)得到了治理,可以耕種了。文中,豬通“潴”,厎是致(得到)的意思。
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大野澤”也叫“鉅野澤”,在今天菏澤巨野;“東原厎平”是東平得名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