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盞太陽能路燈照亮夜間出行路,63臺風幕機讓電梯告別悶熱,通過盤活資源每年新增40萬元公共收益……得益于小區成立黨支部,福建寧德市金榕社區金溪首府小區完成蛻變。
切菜的“咚咚”聲、鍋鏟翻炒的“滋滋”響,構成廈門市山亭社區長者食堂里最溫暖的背景音,黨員群眾自發組成的“銀發志愿隊”讓這碗飯盛滿溫情。
“門對門,陌生人”,曾是城市小區鄰里關系陌生化的寫照。如今在福建,近鄰黨建卻消融了鄰里間的冰山,敲開了共建共治的幸福門。
近年來,福建秉承弘揚“遠親不如近鄰”重要理念,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深化拓展近鄰黨建工作,不斷織密近鄰組織網,壯大近鄰“朋友圈”,繪就近鄰“同心圓”,激活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動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大力開展小區黨支部組建集中攻堅行動,推動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摸排小區居民黨員信息,明確有物業管理、條件成熟的小區單獨組建黨組織,重點突破村改社區、城鄉結合區域、園區廠區交叉地等薄弱重點區域,全省建立小區黨支部1.14萬個,選配黨員街巷長、樓棟長等7.2萬名,家門口就有“主心骨”。
如何讓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作用?在省委組織部指導下,各地配套出臺相關政策規定310多項,通過黨費劃撥、財政扶持等保障黨支部工作經費,統籌整合公共資源建設黨群服務陣地,推動以市場化方式彌補公共服務短板,讓小區黨組織更加有資源有能力服務群眾。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龍巖市金色家園小區“居民夜談會”現場氣氛熱烈。“雨季電梯口積水,能否加裝雨棚?”“垃圾站異味影響生活,能否升級改造?”居民們暢所欲言,相關部門負責人、聯建企業黨員干部、社區書記認真記錄,現場回應。
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涉及面廣,有些能夠在社區或街道層面解決,有的則需要多部門合力解決。福建以近鄰黨建為抓手,推行“1+5+N”議事協商機制,每月由社區、小區黨組織牽頭召開聯席會,業委會、物業公司、業主代表、共建單位、駐區單位代表參加,并視議題邀請住建、城管等部門負責同志參會,近三年來協商解決小區居民急難愁盼問題13.9萬件。
為讓居民就近就便享受便利服務,福建深入推進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全覆蓋建設3138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延伸建設小區黨群服務驛站5100多個,推動政府職能部門民生類高頻事項進駐黨群服務中心集成管理、一體服務。
各地積極搭建智慧化平臺,以“微平臺”服務“大民生”。莆田市通過“全市一張圖”,群眾反映的問題被歸類派單流轉,形成臺賬閉環管理,倒逼責任單位盡職盡責。福州市鼓樓區打造“鼓樓社區幸福通”隨手拍平臺,小區黨支部將收集到的群眾訴求上傳平臺,街道第一時間“呼叫”相關部門到小區“報到”,長了腿的數據跑出了時間、跑出了效率、更跑出了老百姓的實惠。
小區治理,主體是群眾。福建建立黨建引領居民自治長效機制,引導居民從旁觀者真正變為參與者。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行“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截至目前,已有52.9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報到,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創新拓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和“請鄰議事、幫鄰辦事、由鄰評事”工作法,依托茶話會、居民夜談會等議事平臺,引導各類組織和居民代表說事、議事、主事,參與小區重大事項決策,定期對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履職、服務情況進行評價,讓“群眾事群眾議”真正落地扎根。
黨員干部奔走在服務一線,志愿者活躍在社區角落,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蔚然成風……走在福建的街頭巷尾,“黨群心連心、鄰里一家親”已然成為觸手可及的幸福實景。(本報通訊員 閩組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