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政法學院以福鼎白茶文化系統農遺申報成功為契機,組織學生前往福建福鼎,開啟了一場融合歷史文化探源、非遺技藝體驗和鄉村發展觀察的“感知中國”研學實踐。研學期間,來自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的7位學生深入“白茶故里”方家山、“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在茶香氤氳中解碼千年農遺的當代價值,見證一片茶葉帶動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探福鼎白茶文脈,學白茶非遺技藝
作為太姥山核心產茶區,方家山被譽為“白茶故里”,其種茶史可追溯至唐代,陸羽《茶經》中“永嘉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記載印證了此地悠久的茶文化基因。在綠雪芽白茶莊園里,同學們學習了宋代點茶技藝,聆聽了白茶的動人傳說。來自俄羅斯的娜妍專注地聽當地人講述白茶的歷史故事。“傳說中拯救孩童的靈草,如今成為世界認可的農遺瑰寶,這種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太震撼了!”她在研學筆記中寫道。
研學首日,在方家山村的茶廠內,“畬家韻白茶”品牌創始人雷建明向同學們展示白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的傳統工藝精髓,并講述白茶從藥用到飲用的千年演變史。中國學生王歡在觀摩師傅們的制茶工序后感悟道:“白茶制作看似簡單,實則對溫濕度把控要求極高。每一片茶葉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隨后,在當地茶農的帶領下,同學們走進茶園,親手采摘鮮嫩的茶葉,體驗了采茶的樂趣與辛勞。
悟赤溪減貧智慧,看農村新發展
次日,團隊來到赤溪村——“中國扶貧第一村”。20世紀80年代,媒體上反映赤溪村貧困面貌的報道,引起中央重視,全國性的扶貧攻堅工作拉開序幕。30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赤溪干部群眾滴水穿石、弱鳥先飛,2017年底實現全面脫貧。
同學們參觀了赤溪村扶貧文化展示館,通過珍貴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和實物展示,詳細了解了赤溪村從貧困走向富裕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大家還聆聽了當地干部和村民講述茶產業助力脫貧的故事,來自沙特阿拉伯的塞德不禁感慨:“我喜歡美麗的福鼎,更喜歡勤勞勇敢的福鼎人,他們讓我真切感受到中國人創造幸福的力量。”
講中國發展故事,做文化交流使者
活動指導老師張曉玲表示,此次研學旨在以白茶為媒、以實踐為橋,讓中外青年在觸摸真實中國的過程中,建構對“鄉村振興”“農業文化遺產”等時代命題的立體認知,用生動案例和真切體驗講述當代中國發展故事。這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思政教育融入文化體驗、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傳播的育人模式,為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活動及中外學生同上一堂“大思政課”探索出了新的實施路徑。
留學生們紛紛表示,“愿化身為一名‘茶使’,將這片承載著東方智慧與溫情的茶葉帶回故鄉,把中國茶與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茶香與溫暖,跨越山海,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學生也表示,將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學習、傳承、傳播中國茶文化,為講好中國茶文化故事,傳播中國茶品牌聲音,助力茶非遺保護和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原標題:《以茶為媒·感知中國 上政學生解鎖福鼎白茶賦能鄉村振興密碼》
欄目編輯:王佳燁 文字編輯:趙天翊 岳雨萱
來源:作者:趙天翊 岳雨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