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又被抓了”——這句話你聽膩了嗎?可歷史偏偏不厭其煩地重復它。
當地時間7月10日凌晨,韓國法院以“存在毀滅證據風險”為由,正式批準對前總統尹錫悅的逮捕。這是他今年第二次被捕,也讓他成為韓國憲政史上首位“雙進宮”的國家元首。所謂誓言打破“青瓦臺魔咒”,終究沒能逃過命運的反噬。
(AI生成圖)
一、李在明“閃電清算”,不只是政治報復?
尹錫悅被捕的速度令人咋舌。新總統李在明上臺僅三個月,特檢組便啟動調查,并在18天內完成逮捕流程。韓國政壇此等效率,令人一時分不清這是司法速度,還是政治清算的急行軍。
但我們不能簡單將這場博弈視為“私人恩怨”的延續。的確,尹錫悅在擔任檢察總長期間,曾以貪腐指控試圖踢出李在明,后者也曾因抗議打壓而絕食抗爭。如今李在明登頂,自然難掩“以牙還牙”的快意。但這一系列司法操作,其背后的系統性更值得警惕。
尹錫悅被指控涉嫌下令戒嚴、偽造公文、刪除關鍵通話記錄,甚至試圖通過軍事挑釁制造“外患”。這些指控,一旦坐實,不僅意味著政治生涯終結,更可能直指死刑或無期徒刑。
“外患罪”不是小打小鬧,它是韓國刑法中最嚴重的罪名之一。韓國不執行死刑,但不特赦的無期徒刑,可能更讓人絕望。
二、輪回的悲劇:權力轉移為何總以“清算”收場?
尹錫悅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任后鋃鐺入獄的韓國總統。從全斗煥、盧泰愚,到李明博、樸槿惠,前仆后繼。唯一“全身而退”的只有文在寅,堪稱“韓國總統中的奇跡”。
韓國政治結構的問題正在于: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在現實中常常演變為“贏者通吃”的工具。當政權更替淪為政治報復的舞臺,司法正義就難以保持獨立性,民眾信任也隨之坍塌。
所謂“青瓦臺魔咒”,其實是制度性困境的外化表現——不是總統有原罪,而是權力機制缺乏制衡。
更何況,韓國的檢察系統一直被稱為“第四權力”。當總統與檢方一體時,它是權威的化身;而一旦落敗,它又成了清算的刀斧手。這種劇本,已經上演太多次。
三、“李在明的狠”是政治成熟,還是新一輪惡性循環?
我們必須承認,李在明的政治手腕極其果斷。他不僅迅速掌握局勢,更在話語體系上完成對尹錫悅的“敘事圍剿”。特檢組發布的66頁報告細致呈現尹試圖銷毀證據的全過程,邏輯鏈條扎實,輿論基礎穩固。
但真正的問題是:這套清算機制,會不會也成為下一任總統的宿命?
當“打倒前任”成為新總統的起手式,而非“修補體制”的優先級,這樣的民主政治也就失去了理性和穩定。李在明也許是尹錫悅的終結者,但他是否能跳出輪回、修復制度,才是真正考驗政治智慧的地方。
否則,他今天布下的天羅地網,也可能在未來將自己網住。
四、結語:清算之外,誰來清理制度的漏洞?
從權力視角看,尹錫悅的落敗是一次徹底的崩盤。他以鐵腕試圖打破青瓦臺魔咒,結果卻變成這個魔咒的最新注腳。李在明的清算雖迅猛有效,但能否走得更遠,關鍵在于他是否愿意進行制度性重構,而非僅僅停留在“復仇式勝利”。
韓國政壇看似熱血激蕩,實則陷入制度疲勞。如果不能形成穩定而可信的監督機制,任何一次清算都只是一場權力的輪回。
你覺得,“青瓦臺魔咒”是命運,還是制度病?歡迎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