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貴州中心釀酒集團 行業分析研究部
2025年6月,一則公務系統“內部發文嚴禁飲酒”的消息在酒圈刷屏,引發廣泛關注。盡管相關部門迅速回應“只是規范制度的常規更新”,但市場并未“風平浪靜”。
白酒股應聲下跌,終端渠道一片觀望,不少酒企的市場部已悄然啟動“應急方案”。
禁酒令,這頭長期潛伏的“灰犀牛”,似乎又一次沖出草原。
一、“禁酒令”并不新鮮,為何每次都能引發行業震動?
早在2012年,“八項規定”出臺之初,便開啟了白酒行業的第一次深度調整期。高端白酒一夜“跌下神壇”,政務消費幾乎被一刀切。
此后十余年間,“三公消費”緊縮 + 禁酒令常態化,幾乎已成為行業“背景噪音”。
但為何這次“地方性通報”仍能讓行業神經緊繃?
? 01. 高端白酒對“體制消費”依賴仍未完全擺脫
盡管多數品牌強調“已完成市場轉型”,但現實是:
高端白酒的實際消費中,“政務+商務”仍是重要組成;
特定地區、特定場合,體制內消費行為依舊存在“灰色地帶”;
對于部分品牌而言,“招待場景”依然是銷售與品牌地位的“隱性支撐”。
所以,“風聲一緊”,高端渠道首當其沖,動銷立刻下滑。
? 02. 資本市場對“政策風險”高度敏感
禁酒令本身不一定能撼動實際銷售,但: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種“不可控”因素;
對品牌方來說,這意味著品牌形象風險 + 渠道流動性壓力;
對終端商來說,這是“該不該進貨”的現實考量。
一個“傳聞”,能在資本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白酒股一度集體走低,就是明證。
二、“禁酒令”對行業會產生哪些實際影響?
我們可以從短期沖擊、中期結構調整、長期趨勢演變三個維度來分析:
短期影響:信心波動 + 渠道動銷下滑
部分區域市場開始壓貨、觀望;
酒店、餐飲端減少高端酒陳列;
商務渠道客戶“按兵不動”,部分禮品型動銷暫停。
中期調整:品牌策略重構,高端線承壓
部分品牌將加快向C端轉型,強化“生活化飲用場景”;
高端品牌需重新定義“尊貴”與“體面”之外的價值感;
中腰部品牌或加大“光瓶酒”“自飲酒”的投入。
長期趨勢:高端白酒“去依附化”將成為主旋律
酒企的“品牌安全感”將不再依賴政務場景;
白酒價值將更多來自于品質、文化、飲用體驗的構建;
品牌必須錨定真正的消費者,而非“模糊的權力生態”。
三、面對“禁酒令”,酒企該如何應對?
政策不是一時風向,而是長久規則。對此,酒企必須有系統性應對方案:
? 1. 做“去公務依賴”的品牌重構
不再強調“送禮之選”,而要強調“日常可飲”“悅己生活”“家庭聚飲”。
? 案例:今世緣V系列通過光瓶包裝+故事講述,構建“人生節點酒”。
? 案例:江小白打造“情緒表達”酒,繞過傳統禮贈邏輯。
? 2. 轉向“用戶品牌”而非“面子品牌”
品牌傳播策略要從“曝光力”走向“認同感”。
與其做“商務首選”,不如做“懂你的那瓶酒”;
加強社群運營,讓用戶成為品牌傳播者;
與本地文化、生活方式深度融合。
? 3. 升級產品結構,強化“質價比中堅力量”
高端下沉、次高端發力,是未來產品線優化方向:
避免“懸崖式價格帶斷層”;
重視300–800元中段白酒的產品占比;
提高“質價比”而非“包裝溢價”。
“禁酒令”不是末日,而是行業進化的倒逼機制
在中國酒業每一輪變革中,政策始終是最強變量。
但真正優秀的企業,總能順勢轉型,借力突圍。今天的“禁酒令風波”,恰恰是一次檢驗:
你是靠“權力場景”活著的品牌?
還是一個能真正進入用戶生活的品牌?
喝的人變了,喝的方式變了,品牌也要變得更真實、更柔軟、更走心。
在新時代的白酒賽道上,贏的不是那些喝得最響的酒,而是那些最懂人心的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