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你擱幾年前說出來,誰信?美國——那個靠航母吃飯的國家,居然到了“航母不夠用”的地步。而且不是戰損,不是封存,是活生生地“卡殼”卡在了工業體系的喉嚨口,像塊年久失修的鐵片堵在發動機里,轉不動也拔不掉。
問題先甩出來:美國的航母,真不夠了。
不是那種戰略層面的“未來發展方向調整”,是白紙黑字寫在《2007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里的硬指標:現役航母不少于11艘。而現在,拜“福特”號的慢性難產、“肯尼迪”號的器官捐獻、“尼米茲”號的遲暮老態所賜——2026年,美國將跌破這個底線,只剩10艘,違法了。
這就像一個開出租車的老司機,他家法規規定不能少于11輛車上路,而他眼睜睜看著車報廢了,新的遲遲不到,居然還得硬著頭皮接單。
“福特”級,原本是美國夢的延續。名字起得響,排水量炸裂,想一口氣把冷戰巔峰的“尼米茲”級換下去。結果呢?從2005年開工到2017年服役,用了整整12年;到了2023年,才好不容易真正部署一次。問題是一部署就發現,連F-35C都搭不上,電磁彈射還不穩定。
結果呢?“肯尼迪”號跟著倒霉。2021年,海軍為了趕“福特”號進度,硬生生從“肯尼迪”號上拆走電纜、輔機等組件——一艘在建航母被當成配件庫拆得七零八落,這不是“官僚主義”了,這直接就是“腎移植”。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肯尼迪”號交付時間從2024推到2025,再推到2027,現在連“裝完設備”都成奢望,艦長都換了兩輪了。
說白了,美國這攤事不是沒錢,也不是沒計劃,是工業能力掉隊了。
講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細節:現在,美國全境**只有一個造得起航母的船廠——紐波特紐斯。**一個!整個世界最大的航母國家,靠一個工廠,靠一批平均年齡50+的焊工,干撐著世界海上霸權的門面。
這就像一個老年足球隊,還得踢世界杯。
當年造“尼米茲”級的時候,美國的工業如日中天,五年一艘航母都不帶喘氣的。現在?光修“華盛頓”號就修了6年,成了個美軍內部的“年度笑話”。
更尷尬的是,未來接棒的“企業”號、“多麗絲·米勒”號,現在連開工節點都像賭天氣一樣模糊?!捌髽I”號2022年開工,預計2030年交付;“多麗絲”至今還在切鋼板階段。要靠這倆撐住2032年的航母缺口?做夢都嫌樂觀。
別說打仗了,現在就算美國總統問一句“我們在哪部署航母”,恐怕下面的人得回一句:“總統先生,它……它正在維修?!?/p>
問題不只是“速度慢”,是結構性的下墜。
冷戰后搞去工業化,把造船業甩給日韓和中國,自己留個軍工殼子當“利維坦的指揮所”。可指揮所現在發現自己手下沒兵了,造航母的焊工55歲,沒人接班;配套產業被肢解;管理系統僵死;生產進度像爬山……
這哪是什么“超級工業體系”?這就是一個空殼子+議會立法+承包商拼命掙軍費的畸形怪胎。真正能把航母造出來的人手,早被“全球化”挖空了。
有人可能會問,那為啥不加造船廠?說得容易,美國早不是那個想建廠就能擼起袖子干的國家了。環保審批、資金鏈、地方博弈、工會扯皮……真想多建一個航母船廠,可能得等到小布什都“榮歸故里”了。
現在美國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剩兩條路:
一,延遲退役老航母,強撐幾口氣。
二,修改法律,廢了“航母不得低于11艘”的條款。
你以為美國不會這么干?恰恰相反,美國干這種事,最熟練了。**只要參眾兩院有人提案,白宮點個頭,特朗普或誰揮支筆,下一秒法律就變了。**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變成“法律必須跟我等著”,這才是美式規則的精髓。
寫到這就明白了,那種“八艘航母橫掃波斯灣”的時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的美國海軍,也許連“航母到場”這種話,都得提前半年安排,先問問修得完修不完。
航母不夠,這不是一個軍事小問題,這是一個超級大國工業失速的活標本。別說對手多強,美國現在是在跟自己的過去賽跑。結果還真就跑不過去。
而這,對全世界來說,是個信號。是霸權結構變動的信號,是海權秩序裂縫的信號——也可能是中國、包括更多國家,重新“上臺”的機會。因為你會發現,這一次,美國真的撐不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