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個“八一”慰問百歲老兵的動作,不只是一個儀式。背后其實是個信號:紅色記憶不能靠書本傳,得靠人,靠一代代把故事講下去的人。
開門見山說,這年頭,98歲以上的老兵,全國也剩不下多少了,廣州這次能精準摸底到200人,還能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這行政效率和責任心,說實話,不低。這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實打實去敲門、去問人、去確認,最后一對一送上門的關懷。這種踏實勁兒,比一百個空頭宣傳都來得真誠。
而這些老兵,不只是“歷史的見證人”這么簡單。拿譚英老前輩來說,她是用命搏來的戰斗榮譽。18歲就投身珠江縱隊干抗日,做醫護也做宣傳,還帶女工罷過工——這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生。她后來去了香港,當女工代表跑到北京開會,是共和國成立前走上歷史舞臺的女性之一。你說這樣的人,值不值得敬?絕對配得上我們今天的每一份敬意。
而且廣州這波操作,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挺打動人:不是只有官方在走訪,**政企聯合,社會也被動員起來了。**別小看這個機制,政府出面,社會跟上,這就不是“做任務”那么簡單了,而是把“尊崇”變成了“共識”。
簡單講,廣州這事兒有三點值得一說:
一是有溫度。不是冷冰冰的發文件,是送上門、面對面,叫得出名字、說得清過往。
二是有制度。不是臨時湊數,是連續五年、系統摸排,走的是常態化路徑,不靠突發熱情。
三是**有傳承。**慰問不是終點,是起點。這些老兵的故事不進課本、不進社區講壇、不進博物館,那我們就真的把“紅色資源”變成了“口頭傳說”。
我一直覺得,國家的記憶,不該只有數字和檔案。真正打動人的,是那些走到晚年仍愿意講故事的人,是像譚英這樣,即使白發蒼蒼,還在和年輕人講當年怎么救人、怎么拼命的人。因為只有他們說出來的,才讓我們相信:這片土地,是有人用命守下來的。
廣州這波,不只是城市溫度的體現,更是國家記憶的延續。真正懂得尊重老兵的城市,才是有底蘊的城市。說白了,這種慰問不只是給老兵發物資,更是給我們自己上一課。
不是為了煽情,而是必須記得:他們是活著的歷史,是正在消失的榮光。我們敬他們,不是因為他們老了,而是因為他們曾為我們拼過命。
就這樣。沒啥好拔高的,有話直說。廣州這事兒,干得穩,也干得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