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果樹瀑布的水霧中,一群游客正模仿著電影《天坑尋蹤》里的探險場景,在棧道上駐足拍攝——這部以貴州喀斯特地貌為背景的影片上映后,這片瀑布景區的暑期游客量同比激增67%,其中三成游客明確表示“為追尋電影場景而來”。不遠處的滑石哨布依古寨,民宿主人將影片中的探險裝備改造成裝飾,游客在觀影后可參與“古法造紙+探險地圖繪制”體驗,感受布依族文化與影視敘事的碰撞,寨內民宿預訂量較去年同期翻了兩番。
肇興侗寨因《遠山的呼喚》取景走紅后,當地把影片中出現的侗家鼓樓、花橋轉化為“影視場景打卡點”。每晚的“月下觀影會”上,村民與游客圍坐在一起,看完電影片段便由寨老講解侗款文化(古代侗族社會的鄉規民約),年輕游客還能跟著影片中“阿爸”的扮演者學唱侗歌。這種“觀影+文化解碼”模式,讓侗寨的文化體驗項目參與率提升至82%,帶動銀飾、藍靛染等非遺產品銷售額增長53%。
政策層面,貴州正加速構建“影視IP—文旅轉化—文化認同”的閉環。省級“文旅融合發展基金”專項支持影視取景地提質,僅2024年就投入1.2億元,推動17個影視拍攝點改造為文旅綜合體。黔東南州更推出“跟著電影游苗鄉”計劃,將《云上繡娘》中的苗繡工坊、《路邊野餐》里的鎮遠古鎮碼頭,串聯成“影視文化體驗線”,沿線農家樂收入年均增長超40%。
非遺與影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文化消費場景。在雷山縣,《苗山花》觀影會常與苗年活動同步舉行,觀眾看完電影里的苗家姑娘抗匪故事,轉身就能參與銀匠師傅的“影視同款”銀飾鍛造,這種沉浸式體驗讓非遺工坊的客流量增長3倍。六盤水市則把三線建設題材電影《火紅的年代》與“三線博物館”聯動,游客在觀影后可體驗影片中的機床操作、老食堂飯菜,感受工業遺產與影視敘事的共鳴。
科技賦能下,貴州正以光影為筆勾勒文旅新畫卷。8K生態人文紀錄片《萬物之生·貴州篇》運用FPV攝影、水下顯微攝影等技術,將荔波喀斯特森林、梵凈山黑葉猴等生態奇觀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體驗,觀眾通過VR眼鏡即可“穿越”億年溶洞,感受石筍生長的細微聲響。從黃果樹的“影視場景+非遺體驗”到肇興侗寨的“觀影+文化解碼”,貴州正讓每一寸山水都成為文化認同的載體,最終凝聚成“光影黔行”的城市新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