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資助育人方式方法。2024年,學校獲評首批廣西高校資助育人實踐示范基地建設高校,建成集政策學習、業務辦理、成效展示、榜樣引領、能力提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資助育人實踐基地,將資助育人實踐基地融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和管理,“資助+社區”雙擎驅動,打造“四維一體”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為提升資助育人實效、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開拓了新領域、提供了新思路。
空間整合:打造“一站式”資助服務場域
近年來,桂林理工大學多渠道籌措資金,建成約7000平方米的“一站式”學生社區,開辟資助育人實踐基地、黨團活動室、心靈驛站、生涯規劃坊、職業能力體驗中心、考研規劃指導中心、24小時自習室、文體活動室等30余個育人功能場所。2024年,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獲評全國高校示范“一站式”學生社區。“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空間整合與資源共享,構建了思政教育與資助育人協同發展的新模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等全方面成長成才幫扶。
桂林理工大學資助育人實踐基地。
依托實踐基地,推動各項學生資助業務“一站式”辦結。學校依托資助育人實踐基地,面向全校學生開設資助業務辦理服務平臺,學生在社區即可提交獎助學金、服兵役資助、勤工助學崗位、公益活動等申請、考勤、認定相關材料,讓學生資助工作從“分散多點”到“集成服務”,打通服務學生“最后一公里”。
整合各類資源,推動資助與其他功能區“一體化”聯動。學校資助育人工作以資助育人實踐基地為中心,與“一站式”學生社區各功能空間協同聯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綜合指導服務,形成10分鐘資助服務圈。如“資助+心理”服務,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靈驛站”就能預約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更好進行心理調適;“資助+就業”服務,使學生通過“職業能力選擇體驗中心”預約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簡歷完善和模擬面試,為求職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隊伍協同:構建“全鏈條”成長幫扶網絡
多元團隊下沉指導。學校注重育人力量協同,匯聚多個部門、多元主體,組建跨部門、跨角色的資助育人隊伍,深入學生社區開展資育育人工作。每年新生入學期間,學校主要領導深入學生宿舍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重點學生慰問,送上包含床上用品、書包文具、平安保險等在內的“新生入學大禮包”。學校每周組織專任教師到社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四六級備考輔導、數學輔導答疑等學業幫扶活動,每學期組織資助專員開展“資助政策答疑”活動,每年邀請優秀校友開展勵志故事分享會等活動,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指導幫扶,年服務學生超30000人次。
資源聯動拓展渠道。學校著力構建“三維聯動”資源整合機制,打造“校-政-企”協同資助育人生態圈。一是“引智入校”促發展。引進“海天考研”等機構入駐社區,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考研指導,聯合“敏行素拓”等公司為學生開設禮儀培訓、非遺傳承和素拓體驗等專題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二是“三階賦能”助成長。開學季,聯合公交公司提供“定制公交”“艙門到校門”服務,暢通新老生到校“最后一公里”;升學季,聯系考研指導機構開展“研途有光”考研經驗分享會,解讀學長學姐的“上岸”秘訣;畢業季,通過“雙選會”“專場招聘會”及“千企萬崗進校園”活動,搭建起校企對接平臺,助力學生順利就業。
數智賦能:實現“靶向式”精準幫扶驅動
精準識別提效能。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賦能學生資助工作,“事半功倍”提升精準資助育人效能。依托廣西學生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和學校數字迎新系統“綠色通道”模塊等進行數據抓取,精準匹配篩選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信息,促進精準幫扶。依托“輔導員精靈”智慧平臺,將綜合素質測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獎助學金申請等功能搬到線上,推動無紙化辦公,優化審批、公示、上報等流程,讓學生“少跑路”,為輔導員“多減負”。
舉辦“芳華計劃”女大學生能力提升培訓班
精準幫扶暖人心。學校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構建“資助+育人”雙軌并行的精準幫扶體系。一是精準分析數據,把溫暖送進社區。每年在資助育人實踐基地開展送棉被、羽絨服和考研大禮包等暖冬行動,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000余人次。二是開展幫扶項目,為學生成長護航。實施“宏志助飛計劃”,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專業測評、能力提升、就業實踐、去向跟蹤等精準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高質量就業。實施“芳華計劃”,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女大學生開展語言表達、公文撰寫、求職禮儀、自信心塑造、生活技能等專題培訓,引導學生悅納自我,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育人融合:推動“造血式”育人模式轉型
沉浸式政策宣傳。學校借助“一站式”學生社區沉浸式開展宣傳活動,讓資助政策“觸手可及”。利用“一站式”社區的走廊、墻面、宣傳欄、電子屏等建設資助工作文化壁廊,將黨的資助政策、學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受助學生榜樣事跡等圖文資料直觀“上墻”,讓資助文化有機融入社區文化空間;在資助育人實踐基地開展“資助政策聽我說”活動,選派“學生資助宣傳大使”為全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政策宣講;利用大學生成長成才教育課、主題班會等契機,組織全校萬名學子“同上一堂資助主題教育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資助政策,樹立自立自強、感恩回饋的價值觀。
進行資助政策宣講。
浸潤式思想引領。學校堅持育人導向,聚焦思想引領,創造浸潤式“資助+思政”育人新環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深度融入學生社區,每年開展 “名師下午茶”“輔導員說”“我是國獎生”“校友勵志故事會”等精品講堂50余場,內容涵蓋思想引領、價值塑造、誠信感恩、立志成才等多個維度;在社區開展防范電信詐騙宣傳教育、資助政策與金融征信知識競賽、誠信感恩講座等活動,形成資助育人的良好氛圍。
組織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賦能式能力提升。學校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以資助為載體,精準發力,全面助力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提升。近年來,學校深入推進“凌雁工程”發展型資助育人品牌,實施“領頭雁”“雁陽”“助飛”“芳華”四大育人計劃,以師輩協同、朋輩互助等方式不斷激發資助育人活力。學校每年開展校院兩級“賦能式”資助育人活動50余場,涵蓋“勤工助學上崗學生能力提升培訓班”“桂林名企探訪”“受獎助學生紅色研學”等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近10000人次。這些活動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與核心競爭力。
內驅式價值塑造。學校以“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為目標,將感恩勵志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實現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價值升華。持續舉辦“資助育人文化節”,通過“寫一篇資助征文”“發一條感恩短信”“寫一封感恩家書”等形式開展感恩儀式教育,強化學生對國家和父母的感激之情,培養其社會責任感與感恩意識。每年舉辦“我是國獎生”優秀事跡宣講會、“自強之星”勵志榜樣宣講會,以朋輩榜樣引領青年學生自助-互助,營造積極向上的成長氛圍。每年舉辦校友獎學金頒獎典禮、校友勵志故事會等活動,以價值內化激發學生“受助-助人”的反哺行動,鼓勵他們在自身成長的同時回饋社會,傳遞愛心與正能量,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
(中國日報社廣西記者站 石睿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