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臺海局勢,用四個字來形容最貼切:山雨欲來。
就在不少人還在盯著解放軍軍演的規模、美國軍售的細節時,臺海這盤大棋上,一個原本被忽視的角色,正悄悄走到風口浪尖:臺灣海巡署。誰也沒想到,這個平時查走私、抓偷渡的“二線單位”,現在居然被推到了“打響第一槍”的潛在位置上。
一切的起點,是一個建議。
2024年10月,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的院長李世強在立法院“放了個大招”:海巡署在面對大陸海警或民兵船只時,可考慮使用“鎮海火箭彈”進行威懾。這可不是普通的煙霧彈、擴音器,而是一套軍用級別的火箭系統。
雖然說使用的是所謂的“非致命彈種”,但問題是——你能保證對面就當它是非致命的嗎?你用火箭彈打我,我怎么知道里面裝的不是實彈?
更何況,海巡署本質上是個執法單位,不是軍隊。如果第一槍是他們打的,問題可就復雜了。
軍事灰色地帶,變成現實黑天鵝
鎮海火箭彈原本是軍用灘岸防御武器,2018年被“平民化”之后改裝到安平級、嘉義級艦艇上,成為臺灣海巡艦的“標配”。
從紙面數據看,它確實嚇人:6組7聯裝的火箭發射器,能打穿甲彈、高爆彈,還能發射各種非致命彈藥。這玩意雖然打不出精準制導的效果,但在海上突然發幾發,別說對方,就連自家人都可能誤判為軍事襲擊。
而偏偏就在2025年,臺灣海巡署在東沙島、金門、烏丘嶼等海域頻繁與大陸海警發生對峙。6月21日,中國海警“3302”號進入東沙西北方水域,海巡艦艇立刻前往“驅離”。
驅離用什么?喊話?還是火箭彈?
這種模糊在邊緣地帶的“擦槍走火”,簡直就是引線擦火石,只差一個火星。
大陸的動作也沒停,步步推進“非戰爭”壓力
我們當然也不是“吃素的”。2025年4月的“海峽雷霆—2025A”演習中,解放軍四軍聯動,演練了海空封鎖、岸基打擊和后勤壓制。從金門到臺東,全島都感受到“鎖喉”壓力。
同時,中國海警的執法力量也越來越像“準軍事力量”:120艘千噸級以上執法船,個別艦艇還帶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和重機槍配置。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當軍事單位與執法單位在同一片海域對峙,誰先動手,動的是什么手,是不是“戰爭行為”?這些問題,沒有明確定義,但每個答案都有可能決定戰爭走向。
為何是海巡署而不是軍隊?
從戰略角度說,臺當局不希望在第一時間就讓沖突上升為“戰爭”。而由海巡署出手,就能“模糊沖突性質”,打個模棱兩可的擦邊球。這種所謂“非致命武裝執法”,在國際輿論場上更容易爭取同情。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大陸不吃這套。
海警船遇襲,不管是誰打的,只要飛的是火箭彈,挑釁就是挑釁。我們完全可以順勢宣布:臺灣方面率先使用武器,對大陸海警構成攻擊威脅,必須采取“自衛反擊”。
到那個時候,事情就脫離了臺當局的掌控。
“第一槍”之后沒有后悔藥
海巡署打第一槍可能的后果,已經不只是“是否挑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收場”的問題。
一旦沖突升級,臺島必然被迅速封鎖,高雄的天然氣終端、臺中港、基隆港這些關鍵節點將首當其沖。2025年4月的演習中,解放軍就已經模擬了“斬首供應鏈”的作戰路線,實戰化的準備已經不再是秘密。
而臺灣的經濟——特別是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到時候,全球供應鏈會不會重組、臺積電還能不能維持運轉,根本不是臺灣一地能決定的。
美國的支援能解局嗎?
美方雖然不斷給出承諾,甚至解凍了8.7億美元安全援助,還打算再送70億到100億美元軍售。但從阿富汗、烏克蘭的經驗來看,美援的到達與戰局的逆轉,往往不是一個時間節奏。
再者,面對中國大陸的全面制裁、經濟反制和封鎖,美國愿意為臺灣“硬抗到底”的概率,并不高。
所以,“第一槍”打不打,是個戰略問題,但誰打這一槍,很可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正規軍,而是那些穿著海巡制服、配著火箭彈的執法船員。
模糊的界線,清晰的危險
我們正站在一個極度模糊又異常清晰的臨界點上。模糊的是行動的性質、發令的人、目標的界定;清晰的是,一旦邊界被突破,事態就不再可控。
歷史上,大多數戰爭的導火索,往往不是主角點燃的,而是那些“看似邊緣”的角色誤踩了紅線。
這一次,臺海“第一槍”的引信,也許不在戰機或戰艦,而在一艘掛著執法旗號的小艦上。
對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