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 4 種茶,正在悄悄傷身卻少有人警惕。
上周在門診遇到張阿姨,捧著保溫杯抱怨總失眠、胃反酸,細問才知道她每天要泡 3 大杯濃茶,茶葉濃得像醬油。醫生一查,她的胃黏膜已經被濃茶 “腐蝕” 出炎癥,腎臟也因為氟堆積出現輕微損傷。
54 歲的徐先生,自年輕時就愛喝濃茶,一杯茶里茶葉占了快一半,十幾年前查出腎結石后依舊不改習慣。近日因腰痛加劇就醫,發現蠶豆樣的小結石已變成愛心狀鑄型大結石,堵在腎盂門口導致腎臟積水。
這些案例并非個例,生活中很多人喝茶喝出問題,尤其是這 4 種茶,正在悄悄傷身卻少有人警惕。
濃茶——含有較高的氟,喝多傷腎臟
濃茶的 “濃”,藏著雙重危機。其一,它是氟元素的 “濃縮罐”,而氟主要通過腎臟排泄。當人體攝入過量氟,腎臟的排泄功能不堪重負,氟便會在腎實質中堆積,如同無聲的 “腐蝕劑”,逐漸損傷腎臟功能。其二,濃茶里浸出的咖啡因堪稱 “神經興奮劑”,不僅會讓人徹夜難眠,更會對胃腸黏膜發起 “攻擊”—— 胃潰瘍患者喝濃茶,如同給胃酸分泌按下 “加速鍵”,讓本就脆弱的胃雪上加霜。
更需警惕的是 “濃茶解酒” 的誤區。當酒精讓心臟加速、血管擴張時,濃茶中的咖啡因卻在一旁 “火上澆油”,雙重刺激讓心臟承受雙倍壓力。與此同時,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本需肝臟慢慢分解,濃茶卻迫使它 “ rush ” 進入腎臟,而腎臟對這種有毒物質毫無招架之力,只能默默承受損傷。判斷濃茶其實很簡單:茶湯渾濁如醬油,入口苦澀難咽,便是過度沖泡的信號。
“通便茶”、“清腸茶”——含瀉藥,損傷腸道神經
“一杯清腸,次日暢通”—— 這類號稱能 “排毒減肥” 的通便茶,讓無數便秘者趨之若鶩。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 “神速” 源于大黃、番瀉葉等刺激性瀉藥。這些成分如同對腸道的 “暴力拆遷隊”,短期內強行催動腸道蠕動,卻會讓腸道神經在反復刺激中逐漸 “麻木”,變得越來越 “懶”,最終形成藥物依賴。一旦停喝,便秘往往比從前更嚴重。
更隱蔽的傷害在于肝臟與脾胃:苦寒的瀉下成分長期服用,會加重肝臟解毒負擔;而寒涼的藥性則會侵蝕脾胃陽氣,讓本就虛弱的人頻繁腹瀉、食欲不振。與其依賴這些 “捷徑”,不如用膳食纖維與規律運動溫和調理,讓腸道重獲自主動力。
過期變質茶——含黃曲霉素,可致肝癌
很多人誤以為茶和酒一樣 “越陳越香”,卻忘了茶葉也有“保質期”。當茶葉受潮發霉,表面的白毫可能變成灰綠的霉斑,而看不見的角落里,黃曲霉素正在悄悄滋生。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 “一級致癌物” 的毒素,對肝臟的破壞力極強,長期攝入可能誘發肝癌。
辨別變質茶其實不難:
聞一聞,新鮮茶葉有清香味,變質茶則帶著酸腐的霉味;
看一看,干燥的茶葉應松散干爽,若結塊發黏,便是受潮信號;
泡一泡,清澈透亮的是好茶,茶湯渾濁、香氣寡淡的則需果斷丟棄。
記住:茶不是 “古董”,過期發霉的茶,再貴也要舍得扔。
燙茶——超過65℃,可致食管癌
潮汕地區食管癌高發,或許就與當地“趁熱喝”的功夫茶習俗有關。當 65℃以上的茶湯滑過食管,嬌嫩的黏膜會被瞬間燙傷。偶爾一次,黏膜尚可自我修復,但日復一日的 “熱刺激”,會讓細胞出現 “異型性” 改變,如同埋下癌變的種子。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早已將 65℃以上的熱飲列入 “2A 類致癌物”,而我們的食管能耐受的溫度,其實只在 50℃~60℃之間。
喝熱茶的正確方式,是讓茶湯在杯中 “冷靜” 片刻 ——用嘴唇輕抿試探,感覺不燙口時再喝。畢竟,真正的品茶,從不是與溫度賽跑,而是等茶香在適宜的溫度里慢慢綻放。
喝茶避雷指南:
泡茶時 150 毫升水配 3 ~ 5 克茶葉,茶湯透亮不渾濁。
便秘減肥別依賴 “功能茶”,多吃蔬菜、多喝水,每天保證 1500 毫升飲水量。
茶葉分裝進密封罐,放在冰箱冷藏室(綠茶)或陰涼干燥處(黑茶) 。
喝茶前先吹一吹、晾一晾,待溫度適宜再入口,千萬別和食管 “較勁”。
來 源 / 華醫網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點擊“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