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剛擺出對華強硬姿態向美國"表忠心",轉頭卻發現特朗普政府正排隊等著與中方見面。這場打臉鬧劇,是否能讓沉迷"聯美制華"幻想的歐洲政客們清醒?
面對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關稅威脅,曾經高喊"對等反制"的歐盟突然變了調門。據彭博社透露,歐盟委員會正緊鑼密鼓地推動本周與美國達成初步貿易協議,試圖將關稅鎖定在10%的水平。這個曾經揚言要讓美國"付出代價"的經濟體,如今卻在談判桌前節節敗退。
【歐盟計劃與美達成協議】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特朗普通話后,歐盟方面突然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樂觀態度。歐盟發言人信誓旦旦地表示正在"全力以赴"推進談判,內部消息更透露協議已"近在咫尺"。
為了盡快達成協議,歐盟甚至準備在飛機等關鍵產品關稅上做出讓步,只求獲得部分行業的豁免資格。這種近乎乞求的姿態,與半年前誓要"捍衛歐洲利益"的豪言壯語形成鮮明對比。
但特朗普的算盤豈是歐盟能輕易猜透的?這位精于交易的美國總統早已盯上歐盟1980億歐元的對美貿易順差。在特朗普的商人邏輯里,歐盟這些年"占盡美國便宜",豈是區區幾個行業豁免就能抵消的?
更諷刺的是,就在歐盟忙著對美國卑躬屈膝時,特朗普政府卻悄悄向中國遞出橄欖枝——美國財長貝森特公開表示將在未來幾周與中國同行會面。
【美國將再次與中方會晤】
歐盟內部的混亂與分歧在這場危機中暴露無遺。部分成員國主張速戰速決接受協議,另一些則堅持應該提高反制力度。這種分裂直接導致歐盟的談判立場軟弱無力。
雖然歐盟已經批準了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甚至準備了價值950億歐元的"關稅核彈"作為后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些更多是虛張聲勢的談判伎倆。
吊詭的是,在向美國示弱的同時,歐盟卻突然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試圖通過"打中國牌"來討好特朗普政府。這種戰略錯亂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在電動汽車領域,歐盟本已臨近簽署關稅法案,卻突然故意拖延程序,試圖以此為籌碼施壓中國。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嚴重破壞了中歐既定的經貿合作節奏。
【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設限】
其次,歐盟依據《國際采購工具》對中國醫療器械設限,污蔑中國存在"不平等對待"。這種莫須有的指控,實則是為歐盟自身的保護主義披上合法外衣。
更荒唐的是,歐盟竟將俄烏沖突的僵局歸咎于中俄正常貿易,完全無視其追隨美國制裁政策才是根源所在。這種推卸責任的言論,暴露了歐盟在外交上的短視與無能。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歐盟以氣候問題為由推遲與中國的合作聲明。這些曾經高呼環保口號的政客們似乎忘了,正是歐洲國家在能源危機下重啟石化燃料,如今卻要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
這種雙標做法,正在將歐盟推向戰略孤立的深淵。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當美國都能放低姿態與中國對話時,歐盟對華強硬的籌碼早已所剩無幾。
【歐盟陷入了一個致命誤區】
歐盟的政治精英們陷入了一個致命誤區:以為對抗中國就能換取美國的寬容。但現實是,特朗普政府正在一邊壓榨歐盟,一邊與中國修好。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損害中國利益來討好美國的嘗試,最終都會自食其果。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商、立陶宛的出口企業,都是活生生的前車之鑒。如今歐盟重蹈覆轍,其結果只會更加慘痛——既無法從特朗普那里獲得真正讓步,又徹底得罪了中國這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而這場鬧劇最諷刺之處在于,當歐盟忙著對中國揮舞大棒時,特朗普政府的經濟高官們正排隊等著與中國對話。
特朗普計劃訪華,財政部長準備會談,連國務卿都在東盟場合尋找與中國接觸的機會。這種鮮明對比,不知能否讓沉迷于"聯美制華"幻想的歐洲政客們清醒幾分?
【特朗普計劃訪華】
歐盟當前的外交困局,本質上是其戰略自主性缺失的必然結果。在安全上依賴北約,在經濟上畏懼美國,這種全方位的依附地位,注定會讓歐盟在國際博弈中處處受制于人。如今在關稅問題上的進退失據,不過是這一結構性困境的最新表現。
隨著8月1日這個"關稅大限"日益臨近,歐盟正站在戰略十字路口:是繼續做美國霸權的附庸,還是重拾戰略自主?
選擇前者,將永遠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選擇后者,或能在多極化世界中找到屬于歐洲的位置。但無論如何,把中國當"替罪羊"的拙劣把戲,注定是條死胡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