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第六個蘇州科學家日當天,“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蘇州巡展”在蘇州市檔案館啟幕。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等聯合承辦,蘇州市檔案館、蘇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具體執行,旨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展現中國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勇攀高峰的輝煌成就。
“星光大道”帶你走近190余位科學家
展覽分為“黨對科技界的領導”“高擎精神火炬 矢志接力奮斗”“開放合作 走向復興”三大篇章,精選了“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
展覽展出190余位科學家的采集資料,以點帶面,由小見大,生動展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彰顯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囑托、勇攀高峰,在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取得的輝煌科技成就和鑄就的偉大精神品格。
這是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巡展首次來到蘇州。蘇州作為“院士之城”,蘇州籍兩院院士達109位,涌現出了4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進入展廳,一條獨屬于蘇州的“星光大道”讓觀眾駐足。“這六根脊梁柱呈現了24位蘇州籍科學家的語錄,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展覽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巡展現場,市民可以通過一件件珍貴的圖片和實物,重溫科學家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堅守,了解他們身上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閃耀的科學家精神和愛國情懷。
集中展現20余位蘇州籍科學家風采
此次展覽還特地集中展現了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程開甲等20余位蘇州籍科學家風采。
1986年,黨中央批準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選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航天技術、激光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7個領域作為重點,組織優秀科技隊伍,跟蹤世界高技術發展。隨著“863計劃”的展開,上萬名科學家在各個領域協同合作、奮力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
“863計劃”的四位倡導者陳芳允、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其中有三位就是蘇州籍。展覽現場便呈現了“863計劃”的故事。
“我還僥幸躲過了最壞的情況……”現場,一份蘇州籍科學家程開甲在97歲時寫下的回憶隨筆(復制品)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為打破西方的核壟斷和核訛詐,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物理學家程開甲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他主持了我國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地下豎井方式在內的30多次核試驗,為我國的核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在他的這份回憶隨筆中,程開甲提到了自己三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其中最后一次是“因為工作需要臨時取消與郭永懷同機返京,飛機落地時失事。”而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橫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0日,展覽地點為蘇州市檔案館B1臨展廳,市民朋友可以在工作日撥打熱線(0512-65732891)預約免費參觀。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文 穆子健/攝 何劉/后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