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中南海會計室。朱德捏著剛領的工資袋——404.8元,相當于普通工人半年收入。警衛(wèi)員打趣道:“老總今天可要開葷?”他卻轉身走進西院菜地,拔了兩棵白菜:“錢要掰成八瓣花呢!”
當晚飯桌上,孫輩們吃著豬肉燉粉條,他自己碗里卻只有清水煮菜葉。這位共和國第一元帥,為何守著最高工資卻“吃不飽飯”?
一、 工資單背后的百口之家
翻開朱德家1957年的賬本,觸目驚心:
管家郭仁曾訴苦:“老總定死規(guī)矩:孫輩每餐必有肉,大人三天見次葷。”康克清秘書回憶:“有次炊事員偷偷給老總碗底埋了肉片,他發(fā)現(xiàn)后訓斥:‘烈士的孩子正長身體,我能搶他們營養(yǎng)?’”
撫養(yǎng)名單長得驚人:侄子朱玉庭等6位烈士遺孤、老戰(zhàn)友劉伯堅之子劉虎生、左權女兒左太北……朱德常說:“這些娃娃的父母為革命沒了,我就是他們的爹。”1962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要求降工資未準,便每日減為一餐,省出糧票接濟河北災區(qū),警衛(wèi)員見他浮腫的腿腳直掉淚。
二、 接濟網絡:從井岡山到中南海
1965年冬,江西農民廖仁庭冒雪進京。當年在井岡山,他給紅軍送過糧;如今兒子重病,縣醫(yī)院治不了。朱德立即安排301醫(yī)院救治,墊付200元醫(yī)藥費(當時縣城月均工資30元)。秘書提醒:“這月已超支……”朱德擺手:“從我下月工資扣!”
此類接濟貫穿他晚年:
侄孫朱和平道出真相:“爺爺工資雖高,但固定接濟的就有37戶。他抽屜里有本‘人情債’名冊,記錄著1927年南昌起義后百姓的救命之恩。”
三、 醫(yī)囑與自律:餐桌上的戰(zhàn)場紀律
1971年秋,朱德確診糖尿病。營養(yǎng)師擬訂食譜:早餐牛奶雞蛋,午餐清蒸魚,晚餐瘦肉粥。他提筆劃掉葷食:“按這個標準,老百姓十家人吃不上飯!”最終食譜變成:早玉米糊,午青菜豆腐,晚小米粥配咸菜。
更嚴苛的是待客規(guī)矩。1973年廖承志來訪,康克清想加個回鍋肉,朱德制止:“國家還在用僑匯票買糧,我們不能搞特殊!”最終四人分食一盤炒雞蛋。工作人員心酸地說:“老總家待客的‘硬菜’,永遠是煎饅頭片蘸腐乳。”
臨終前三個月,他收到四川老戰(zhàn)友寄的臘腸。聞著油香喃喃道:“真想嘗一片啊……”卻讓護士原封退回,只留話:“替我謝謝,告訴同志們我很好。”
康克清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最后十年沒沾過葷腥。有次我偷放半勺豬油在粥里,他嘗出來發(fā)了火——那是唯一一次對我拍桌子。”
【參考資料】《朱德年譜(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康克清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我的爺爺朱德》(朱和平著)《共和國元帥生活紀事》(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南海往事追蹤報告》(徐焰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