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誰的夏季還沒有一雙人字拖?
對很多人來說
人字拖可以承包TA的整個夏天!
你看
這兩只木人字拖直到用壞了
還沒舍得扔呢!
咋回事兒,咱們一起來看看↓↓↓
哪個小迷糊
出門穿了兩只左腳的鞋啊?
1986年10月
在寧波江北區慈湖遺址
出土了兩只木屐
左邊這只前寬后窄,底部平整
木屐上有五個孔
前面頭部一個
中部和后端各兩個
兩孔之間還挖有凹槽
且槽寬和孔徑均為1厘米
推測屐是用繩子穿過小孔
嵌于槽內和足面系牢
右邊這只可能穿的頻率太高
已經斷成兩截
從形狀上看也是前寬后窄圓頭方跟
屐的兩側略微凸起
橫截面呈“凹”字狀
有意思的是
這兩只木屐均為左腳屐
不知道是不是它們的主人太匆忙
匆匆套上就出門了
沒顧上區分左右腳?
它們將木屐歷史向前推進3600多年
據碳-14測定
慈湖遺址發現的這兩只木屐
距今5365±125年
屬于良渚文化時期
雖說歷史悠久
但從它們的形狀上能看出
良渚先民已能根據人的腳形
前掌寬、后跟窄的特點來設計木屐
另外,系繩可嵌入屐底的凹槽
繩不易磨斷
人穿著行走時也比較平坦舒服
足可以見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大自然息息相關
看木屐的制作工藝
切割、打孔、磨光
且是用石制工具制作
這不能不感嘆古人的聰慧靈巧
據文獻記載
我國穿著木屐的歷史始于春秋時期
傳說孔子周游列國時
腳上穿的一只木屐就被人偷了
在慈湖木屐出土前
我國所見最早的實物是
1984年發現于安徽馬鞍山市郊
三國東吳將領朱然及妻妾合葬墓中的漆木屐
慈湖遺址發現的兩只木屐
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
最早的木屐實物
將木屐歷史向前推進3600多年
從古至今,步履不停
都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無論是輕便的絲履
還是透氣的“涼鞋”
抑或撞衫“雪地靴”的彩陶靴
鞋子,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
自古以來便伴隨著我們的腳步
穿越歷史的長河
古往今來各式各樣的鞋子
既體現了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
也表達了對實用與審美價值的追求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邵希煒
視覺丨丁麗潔
審校丨左中明 文明
統籌丨劉瑩 戴廣宇
特別鳴謝丨寧波博物院 總臺浙江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