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今年滬喀兩地辯手要切磋一下……”7月11日下午,上海二中院的大法庭內洋溢著熱切的期待,第四屆“至正杯”校園法治辯論賽(上海賽區)決賽開賽在即,滬喀兩地代表隊也將迎來首次同臺對決。最終結果如何?
本屆賽事由上海二中院、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服保辦共同主辦,參賽范圍擴大至全市16個區。自3月21日賽事啟動以來,來自上海各區的16支高中辯論隊經過初賽、復賽及半決賽的精彩比賽,最終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的兩支辯論隊脫穎而出。
▲ 點擊觀看上海賽區精彩回顧
上海高院、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服保辦等相關單位和部門,上海報業集團領導,上海二中院特約監督員,上海各區教育局代表,喀什賽區部分參賽學校師生代表,上海賽區參賽學校師生代表等三百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01
巔峰對決
全場目光聚焦到舞臺兩側辯論席上,臺上唇槍舌戰,臺下屏息凝神。
上外浦附
VS
西南位育
辯題
正方觀點:人工智能必將取代法律人
反方觀點: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法律人
評委陣容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
二級高級法官
顧慧忠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青少年保護工作處處長
陸黎英
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副主任
褚鑫鈺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副庭長
顧薛磊
上海市政協常委
上海首屆律師辯論賽最佳辯手
游閩鍵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黨委副書記
上海政法學院辯論隊指導老師
陸嵬
上海市政協委員
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律協社會公益和法律援助委主任
張玉霞
02
榮耀綻放
團體獎項
冠軍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辯論隊
亞軍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辯論隊
季軍
上海市七寶中學辯論隊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辯論隊
優勝獎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辯論隊
上海市崇明中學辯論隊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辯論隊
上海市行知中學辯論隊
優秀獎
上海市桃浦中學辯論隊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虹口中學辯論隊
上海市金山中學辯論隊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松江高級中學辯論隊
上海市第一中學辯論隊
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奉賢曙光中學辯論隊
上海市格致中學辯論隊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嘉定高級中學辯論隊
最佳組織獎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
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
“篤行奮斗獎”
上海市桃浦中學辯論隊
個人獎項
靜安賽區初賽“優秀辯手”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許芮涵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虹口中學許多
上海市桃浦中學鞏凌熙
上海市七寶中學蘇子杰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張芝婕
上海市金山中學黃金波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松江高級中學黃亦騁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王梓杰
普陀賽區初賽“優秀辯手”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嘉定高級中學張有琛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范依佳
上海市行知中學陸堯
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奉賢曙光中學徐辰瑤
上海市格致中學程雋潔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曹明昊
上海市第一中學王智聰
上海市崇明中學余佳
復賽“優秀辯手”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王顥鈞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范依佳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張芝婕
上海市崇明中學余佳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章靈蕓
上海市七寶中學蘇子杰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許芮涵
上海市行知中學劉家君
半決賽“優秀辯手”
上海市七寶中學郭顏豪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嚴琂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張芝婕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王顥鈞
優秀校外教練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法官聞強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林偉森
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沈思煒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錢坤
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法官徐慧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孫士凱
最佳領隊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辯論隊鄭烔 蘇杰宛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辯論隊張嬌玉 張娜
最佳校外教練
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法官周璇
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法官曹艷梅
決賽“最佳辯手”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張芝婕
決賽“最佳風采”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許芮涵
上海二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郭偉清
為冠軍隊伍及“最佳辯手獎”獲得者頒獎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劉玉祥
為亞軍隊伍及“最佳風采獎”獲得者頒獎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楊健
為季軍隊伍頒獎
上海二中院副院長蔣浩
為桃浦中學頒發“篤行奮斗獎”
上海二中院執行局副局長張松
上海法治報社總編羅震光
為喀什賽區來滬師生代表頒發紀念獎牌和證書
上海二中院二級高級法官江南
為“最佳組織獎”獲獎單位代表頒獎
上海高院未家庭副庭長顧薛磊
為“最佳領隊獎”“最佳校外教練獎”獲得者頒獎
上海市服保辦副主任褚鑫鈺
上海市教委青保處處長陸黎英
為初賽、復賽、半決賽獎項獲得者代表頒獎
03
互動交流
法官如是說
▲上海二中院少年家事庭法官王江峰作普法演說
剛才在這個舞臺上,我們見證了一場精彩的頭腦風暴與唇槍舌劍。圍繞“AI能不能取代法律人”這個極具時代感的辯題,同學們辯出了火花,更辯出了溫度,既精確剖析了人工智能的磅礴算力,又細膩解讀了法律蘊含的人文溫度,這種辯證思維碰撞出的火花,正是未來法律人應該具備的寶貴特質。
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過:“法律是最高的理性”。今天的辯論,讓我們看到,源自人類智慧的法律理性,正與人工智能的算法理性,展開一場深刻的跨時代對話。
我們必須承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司法實踐。就像剛才同學們辯論時充分展示的,它能瞬間檢索海量的條文判例,精準地審查合同條款,高效地分析復雜數據,甚至可以預測案件走向。例如我們法院“至正”品牌旗下的“小至數字助手”,從解析卷宗、歸納材料、構建案情邏輯到一鍵生成思維導圖,它正在成為幫助法官工作的超級助手。麥肯錫報告曾預測,未來高達62%的法律專業工作將實現自動化。這就意味著,未來的法律人必須學會與人工智能協作共生,把技術變成職業能力的延伸。
然而,法律不僅是規則的集合,它更是人類文明的鏡子。法律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人心,是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判斷。法律職業真正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恰恰就是這份價值的溫度。
有人說過,“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這里的“經驗”,不僅是對法條的熟悉,更是對復雜人性和社會脈動的深刻感悟。法律條文是抽象的,但法條背后卻是一個個真實人生的悲歡離合。
當父母離婚卻都不愿承擔孩子撫養責任的時候,法律就要在保證離婚自由與保障兒童權益之間,尋找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用AI推算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哪個函數哪個公式能計算出來,這個平衡點的確定是建立在法律人對家庭功能、兒童福祉、社會倫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再比如,那起保安為父奔喪未獲批準被辭退的勞動爭議案,當刻板的考勤制度遇到孝道人倫,法院的判決讓規則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種情與法的剛柔并濟,是任何算法都難以觸及的司法藝術。AI能精準分析數據、推理邏輯,但是,法律真正的生命——那份根植于人性、社會、倫理和價值判斷里的智慧和溫度,始終需要我們法律人來守護,來詮釋。
人類創造法律,是為了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建立秩序;人類發展科技,是為了在有限性中拓展可能。面對技術迭代中的職業轉型,我們不僅需要掌握駕馭工具的能力,更要保持對風險與價值的獨立判斷;我們不僅能擁抱技術變革的浪潮,更能堅守法治文明的初心;我們不僅要用科技的力量讓正義跑得更快,更要用人文的光芒讓正義更有溫度。
未來已來,讓算法成為我們手中的利刃,而我們將賦予它靈魂!
現場訪談
本屆辯論賽特別設置了現場訪談環節,由喀什賽區主辦方之一,上海法治報社新聞采訪部主任胡蝶飛擔任主持人,與上海決賽、喀什決賽的四位領隊老師及喀什六中的辯手代表交流比賽感受與備賽趣事。
上外浦附辯論隊領隊 鄭炯:“辯論賽為孩子們提供了課堂之外的學習渠道,在思維與語言的對抗下,真正拓寬了孩子們的法律視野。本場比賽,我們所持的是正方觀點,起初我并不認為AI能真正取代法律人,但在備賽過程中,我的想法也在思辨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想這正是辯論賽的意義。”
西南位育辯論隊領隊 張娜:“在備賽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解構的變化過程,同學們不僅僅滿足于知道法條的規定,而是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法條意義,明白法律在約束之外更是一種社會規則與共識。在校外教練的幫助下,同學們也學會用法律思維去思考、用法言法語去論述,在拆解辯題、設計攻防的團隊協作過程,形成了一個優秀辯論隊的核心競爭力。”
喀什六中辯論隊領隊 劉子桐:“辯論賽幫助同學們提升了對語言層次的認知,體會到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思維的展現。備賽時,當學生給出比我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時,當少數民族學生熟練地用成語和歇后語組織語言時,我感覺我的學生超越了我,他們愛上了辯論、愛上了語言,這份愛推進同學們不斷地趨近并展示一個更完美的自我。”
莎車一中辯論隊領隊 申奧:“這次參賽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三辯同學用帶著新疆味兒的普通話說‘我們的祖先用無訟的智慧耕耘這片土地五千年’,那一刻,我想起一個網絡視頻,一位到新疆旅游的游客問當地小男孩,你是什么民族?小男孩驕傲地說‘中華民族’。我瞬間明白了辯論賽的意義,它不再是一場簡單的交鋒,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體現。感謝這場辯論賽,將對祖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深埋進了這群青少年的心中。那一刻,我覺得‘文化潤疆’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那個維吾爾族少年拿起話筒時的血脈共鳴。”
喀什六中辯論隊隊員 娜孜拉·麥吾拉尼江:“我初三時,看到一位學長在朋友圈分享他參加‘至正杯’辯論賽與至正之旅,非常心動,還記得他跟我說‘我們賽場見’,這句話點燃了我對于表達的熱愛。參賽以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小組選拔中的表現,一直以來,我的反應能力比其他同學慢一些,但是在那場表演賽中,我竟然在攻辯環節搶到了話筒,我驚訝于自己的突破。我的普通話水平、反應能力、邏輯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都在比賽中得到了提升。此次是我第一次來上海,切身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良好的法治環境。尤其是到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政法學院參觀的行程,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成為一名法治記者的夢想。”
04
滬喀友誼賽
上海代表隊
VS
喀什代表隊
辯題
正方觀點: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
反方觀點: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律
當滬喀雙方的辯手們共同站上舞臺時,現場響起了特別熱烈的掌聲。兩地青少年用語言架橋,共同呈現了一場展示兩地風采、促進文化交流的高水平“表演”。每一次精彩發言,每一次目光交匯,都傳遞著跨越千里的友誼與共同的法治夢想。
評委點評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黨委副書記、上海政法學院辯論隊指導老師陸嵬:“至正杯”校園法治辯論賽是一場青年人的思想盛宴。在今日這場巔峰對決中,雙方辯手理框架、擺理論、談價值,在攻防轉換間展現出思辨張力。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清晰見證了選手們的蛻變。這恰是“至正杯”的意義,不僅傳授法理知識與辯論技巧,更在青年心中播撒法治精神的火種。起初得知法院要舉辦高中生辯論賽時,我的內心期待又忐忑:法官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否支撐賽事運營?學業壓力下的高中生能否深度投入?這些疑慮在首次見證賽事時煙消云散,辯題的設計既堅守法律專業屬性,又兼顧思辨延展性;賽事運營在確保公平公正基礎上,注重激發青少年思考;更重要的是通過每個辯題的深度剖析,讓法治精神真正浸潤參與者。四年恰如本科培養周期,今天的“至正杯”已如優秀畢業生般成熟。但法治教育永無止境,我們期待這個平臺能繼續向“研究生、博士生”的方向深造,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法律夢想。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首屆律師辯論賽最佳辯手游閩鍵:今天近一個小時的比賽時間內,雙方隊員展現了一場高水平的辯論。正方敏銳地捕捉到人工智能發展階段的前沿趨勢,并且把它和法律領域的相關工作緊密結合,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展現了對科技發展和法律行業動態的深切關注。反方深刻地洞察了法律的本質和人類在法律實踐中的獨特價值,從法律的價值、復雜案件處理藝術性以及人性溝通的微妙性等多角度論證,有力反駁了正方的觀點。
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法律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人工智能的替代性正在發生。從歷史長河來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推動社會變革和職業重塑,但我相信人類在規則制定和價值守護中的核心地位不會動搖。正如康德所說,人是目的本身。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會在法律領域的某些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法律人所承載的對正義的執著、對人性的關懷、對社會價值的引領,將指引我們在科技和人文交織的世界中堅守初心、不斷探索,讓法律既有科技力量,更有溫度和靈魂。
05
至正之旅
今天的決賽現場,是喀什賽區16位參賽師生代表“至正之旅”的最后一站。帶著對現代化法院的好奇,他們體驗了上海二中院刑事法庭智能交互庭審系統、參觀了少年家事圓桌法庭與智慧檔案數字資源中心,還與上海賽區代表隊進行了同臺交流,這場豐富的法治體驗為他們的“至正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原來智能法庭是這樣的!” 喀什學生們圍聚在刑事法庭智能交互庭審系統前,在上海二中院熊燕法官的生動講解下,親手體驗著科技如何賦能現代司法。
走進圓桌法庭,溫暖的色彩、獨特的布置瞬間緩和了嚴肅氛圍。“這里人性化的設計,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法院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和保護。” 喀什六中辯手張毅軒分享著他的感受。
“很感謝‘至正杯’校園法治辯論賽,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知識、增長技能、結交緣分,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的內驅力,收獲了比結果更重要的成長價值。” 澤普二中領隊朱穎慧感慨。“希望能把上海的所見所聞和比賽經驗帶回喀什,幫助學弟學妹們備戰明年的辯論賽!” 莎車三中辯手馬松葶充滿期待地說。
這場跨越千里的“至正之旅”,不僅為滬喀兩地青少年種下了法治信仰與深厚友誼的種子,更攜手繪就了一幅朝氣蓬勃、前景無限的法治青春畫卷。
06
觀賽分享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三女中校長、上海二中院特約監督員潘敬芳:非常榮幸參與2025“至正杯”校園法治辯論賽,上海二中院與滬喀兩地學校聯動,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開展普法。從身邊的熱點問題談法,在思辯中理解,在碰撞中深化,共同探索“AI時代法律人如何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并在“法官如是說”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法條背后的價值”,拓展了青少年的法治思維,培育了法治精神。
責任編輯 | 楊一帆
文字 | 王梓焱
攝影 | 馮茗銘
視頻 | 貝子君
版面編輯 | 周彥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