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最痛的事兒無非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或者老伴兒先走一步。說起喪偶這事兒,除非你是先走的那個,不然誰都可能遇到。我發現那些失去老伴兒的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背地里總愛做幾件事,從來不跟孩子們說。你看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偷偷摸摸給老伴兒買東西
老兩口度過了大半輩子,照顧彼此早已經成了一種本能。在去一趟超市的時候,看到老伴兒喜歡吃的東西,手便不自覺地伸了過去。等到了收銀臺時,才猛然警醒——老伴兒已然不在那兒了。
我們小區的趙大爺就這樣。老伴兒走了快一年了,女兒老發現他買菜總是多買一份。問急了,老爺子就嘟囔:“習慣了嘛,扔了就扔了。”
可誰不知道他心里想的啥?萬一老伴兒忽然回來了呢?萬一她餓了呢?這種下意識的疼愛,早就長到骨頭里了。
還有我鄰居王阿姨,每次路過老伴兒常去的理發店都要停下來看看,有時候還真要進去轉一圈,好像還要給老頭子約個理發的時間似的。
手機里留著對方號碼,沒事就撥
這事兒最為深深觸動人們的內心深處。許多喪偶的老人,不舍得將老伴兒的號碼刪除掉,心中倘若感到孤寂了,便會悄悄地撥打電話一次。
李奶奶的老伴已然離去有三個月啦,兒子在查看她的通話記錄之時發現,她時常是隔三岔五地給她的父親打電話。每回那電話才剛剛響起那么幾聲就被掛斷啦,一日竟然能夠打好好幾回呢。
李奶奶說得實在:“我知道沒人接,可聽聽那熟悉的彩鈴,就覺得他還在呢。有話想跟他說說,哪怕就聽聽那聲音也行。”
家里人想把老爺子的號碼注銷了,李奶奶急眼了:“這是我跟老頭子最后的念想了,誰也不許動!”
有些老人,還會給走了的老伴兒,發短信、發微信,明明知道沒有回音,可依然忍不住想要“匯報”一番,講講今天都干了些什么。
還是做兩個人的飯
這種習慣最為難改。幾十年一直如此,買菜啦做飯呀都是依照兩個人來計算的。兩副碗筷擺放著,看著才有著家的模樣。
陳大爺天天還是做兩個人的飯,多出來的不是倒了就是留著明天熱熱。
閨女勸他:“爸,您一個人吃,做那么多干嘛?”
老爺子說:“一個人做飯,連開火的勁兒都沒有。反正我也吃不了多少。”
其實他們心里明鏡似的,就是不愿意承認那人真沒了。做兩人份的飯,擺兩套碗筷,就好像那人只是出門買菜去了,一會兒就回來。
我姑姑在姑父走后的頭一年,天天晚上都擺兩副碗筷,就她一個人吃飯也這樣。她說:“這樣不孤單,感覺老張還陪著我呢。”
說到底,這些看起來"傻"的舉動,都是他們對老伴兒最深的思念。用自己的方式,讓這份情繼續下去。
要是你身邊也有這樣的老人,別戳破他們的小心思。多陪陪他,聽他們念叨念叨往事,比說啥安慰話都管用。
你見過身邊有人這樣嗎?或者你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留個言說,咱們一起暖暖那些孤獨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