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活動去投稿↑
作者:武漢市硚口區(qū)韓家墩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余瑤
晨光熹微,透過紗簾,在辦公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輕輕撫平那幾本微微泛黃的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手冊,封面上燙金的字跡在陽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這些冊子記錄著從陌生到信任的蛻變,每一頁都承載著沉甸甸的醫(yī)者承諾。
叩開信任之門
記憶回溯到簽約伊始。我滿懷熱情,挨家挨戶叩響居民的門扉,迎接我的卻多是猶疑的目光。“簽約?不簽也能看病呀!”“簽不簽有什么區(qū)別?”“你們真能隨叫隨到?”這樣的疑問不絕于耳。尤記得初見長華公寓的李奶奶時,她緊蹙眉頭,緊抿著嘴,渾濁的眼睛里寫滿戒備。
我耐心解釋:“簽約后,我就是您的健康管家。我會定期上門體檢、24小時健康咨詢、個性化用藥指導......”漸漸地,老人緊繃的指節(jié)松開了,最終在協(xié)議上落下顫巍巍的簽名。那歪斜的字跡,宛若破土而出的信任幼苗。
血壓計上的溫情
如今,那臺便攜式血壓計已成為我和李奶奶之間的情感紐帶。每次的隨訪日,我會提前和李奶奶定好時間,她總會提前溫好菊花茶,等我為她測量血壓。老人喜歡絮叨家長里短:遠在異鄉(xiāng)的孫輩、樓下的月季花開、記憶里的陳年往事。“小余啊,”她常瞇著眼笑說,“你這血壓計一纏上,我心里就跟這茶碗似的,暖烘烘的。”
今年初春的一次例行檢查,李奶奶的血壓值忽然升高不少,追問才知,她因思念兒孫已連續(xù)失眠多日。我立即調整用藥方案,同時促膝傾聽。隨后幾天,我每天登門觀察,并教她做簡單的保健操。終于老人血壓穩(wěn)定下來,李奶奶開心得像個考了滿分的孩子,特意讓鄰居幫忙拍下血壓計讀數(shù)發(fā)給我。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醫(yī)者仁心,有時比降壓藥更見效。
深夜的生命連線
記憶中最驚心動魄的,是去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我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是簽約居民陳師傅的兒子,他帶著哭腔的聲音刺破夜幕:“余醫(yī)生,我爸胸口悶得慌,喘不上氣!”電話這頭,我一邊指導急救,一邊聯(lián)系120。經(jīng)診斷,陳師傅是突發(fā)心絞痛,幸而送醫(yī)及時。
康復出院的陳師傅來到我的診室。老人緊握著我的手:“余醫(yī)生,幸虧簽了約存了您的電話,我這條命,是簽約簽回來的啊!”寒夜里的那通電話,讓薄薄一紙契約,竟瞬間升華為生命的守護符。
晨光愈發(fā)明媚,診室外已響起熟悉的腳步聲。我合上簽約冊,突然明白:這些冊頁記錄的不僅是醫(yī)療服務,更是一座用真心搭建的彩虹橋。紙短情長,白紙黑字間流淌的,是比朝陽更溫暖的醫(yī)患真情。
編輯:朱紅劍 校審:鄭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