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奔普!7月11日,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樣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經達到60項。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中國在本屆世遺大會上唯一申報的項目。
這個結果更讓很多寧夏人或者身在寧夏的人們感到由衷高興!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祝愿和心情:
1、這么近,那么遠,周末來寧夏。
2、終于終于得償所愿。太好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值得慶祝!
3、值得紀念的日子,剛剛參觀過西夏陵,太幸運啦,也算見證了!
4、早就應該入列了,14年申遺路,終將這段“被遺忘的史詩”鑄成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也算是好事多磨了!
可是,威記發現很多網友雖然都在祝賀,或者發文寫西夏陵的時候,用的基本都是這些年已經用濫了的詞條中的內容,了無新意。
很多人也都知道:“西夏陵里的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構成中國最完整的夯土陵園群,等級森嚴的布局實為西夏王朝的微縮鏡像。更是解碼西夏社會的鑰匙。”
卻少有人能說出來,參觀西夏陵,在景區里到底可以看什么?怎么看?
是博物館里的文物實物或者講解,還是動畫解說?或者就是賀蘭山下的那幾個“土堆堆”?
甚至還有人依舊在問:“不是叫西夏王陵嗎?怎么把‘王’字去掉了?”更有甚者會說:“應該叫‘西夏皇陵’才能更突顯出它的歷史地位和曾經的榮耀。”
這也都在說明,其實,很少有人能全面了解西夏陵的!
西夏陵的申遺成功,無疑讓這片沉睡千年的歷史遺跡重新煥發光彩。但正如威記所言,許多人對它的認知仍停留在表面——那些被反復引用的官方介紹,或是模糊的歷史印象。若真想讓這片土地的故事深入人心,或許需要一場更生動的“文化解碼”。
走進西夏陵,首先震撼的并非只是夯土陵冢的規模,而是其背后暗藏的精密設計。每一座帝陵的方位、間距乃至封土高度,都嚴格遵循西夏獨特的“昭穆”葬制。
比如7號陵的北斗七星布局,實則是黨項人融合漢地風水與草原星象崇拜的智慧結晶。而博物館里陳列的迦陵頻伽(妙音鳥)琉璃構件,其翅膀弧度與敦煌飛天截然不同,正是西夏工匠對佛教藝術的本土化再造——這些細節,才是打開西夏文化的正確方式。
至于“王陵”與“皇陵”之爭,實則折射出公眾對西夏地位的認知偏差。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時,其文書明確使用“大白高國”國號(西夏自稱),與宋遼并立。是偏安一隅的少數民族番外王朝,還是不被正統認可的“國”?其實反映出來出來的是宋遼對其的態度和顧忌!
真正讀懂西夏陵,或許該從拋棄“看熱鬧”心態開始。當夕陽將陵冢投影拉長時,試著辨認夯土層中夾雜的礫石——那是黨項人用賀蘭山石、黃河膠泥與糯米汁夯筑的“混凝土”;在4D影院里,別只顧著看戰爭場面,注意聽解說詞里提到的“西夏文‘’(意為天授禮法延祚)年號”;這個比漢字更復雜的文字系統,曾記錄過《貞觀玉鏡統》等失傳典籍。
正如一位專家所說:“每個土堆都是立體的史書,關鍵看你是否愿意細讀。”
立國之忍隱和堅決,守成之風云跌宕和波折,抵抗蒙元之不屈,這些其實都是了解西夏的細節!
申遺成功只是起點。怎么讓西夏陵成為人們深度了解西夏王朝的人文歷史,而非僅僅感嘆“土堆好大”,西夏陵才真正完成了從世界遺產到大眾記憶的轉化。
畢竟,歷史的厚重從不在于形容詞的堆砌,而在于細節處閃爍的文明微光。
威記愿意做那個呈現西夏歷史細節的人!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