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承載著山城體育榮耀的重慶體育博物館正式向公眾敞開大門。這不僅是一座陳列歷史文物的靜態空間,更是串聯起大田灣體育文物設施群鮮活脈搏的起點。博物館以“1+5”的獨特格局(博物館主體+五大體育地標)向市民發出邀請:在觸摸厚重體育歷史之后,移步咫尺之遙的全民健身場館,讓身體真正“動起來”。
博物館一隅。記者 齊嵐森 攝
博物館主體與環繞其周圍的五大重要體育地標。
怎么去:
軌道直達+智慧車庫
無論選擇便捷的公共交通抑或靈活的自駕,抵達這座體育文化殿堂的路徑清晰而高效。
據體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觀眾可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或3號線,于兩路口站5號口出站,迎面便是大田灣體育場的側門。沿著綠蔭前行,經過標志性的跳傘塔后左轉,短短50米,重慶體育博物館便靜候于此。
跳傘塔。
若駕車前來,導航定位“大田灣體育場地下停車場”,780個車位的智慧化車庫隨時待命。泊車后,搭乘電梯或步梯升至地面,經過游泳館再行約50米,博物館的大門便近在眼前。這份交通便利,讓探尋體育歷史的旅程從出發一刻就充滿效率。
重慶體育博物館開館,觀眾正在館內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
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7月17日正式開館之后,市民可關注“重慶體育博物館”官方公眾號預約參觀或者憑有效身份證件免預約入館。
怎么看:
探秘體育地標群
到重慶體育博物館,不只可以看展覽,在博物館周圍,即是打開重慶恢宏體育歷史畫卷的鑰匙——博物館主體與環繞其周圍的五大重要體育地標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文物設施群,每一處都銘刻著時代印記。
從博物館出發,咫尺之遙便是飽含民族建筑智慧的重慶市體育局機關辦公樓。這座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主政西南時期修建的朱門綠瓦建筑,1954年起便作為重慶體育管理的中樞。與之輝映的重慶市體育館,同樣由老一輩革命家決策建成,作為新中國最早的現代化體育設施之一,其飛檐斗拱之下曾上演世界杯拳擊賽、世界女排大獎賽等無數經典賽事。館前廣場矗立的《賀龍與運動員在一起》大型紅色花崗石群雕,鐫刻下賀龍元帥對重慶乃至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卓著功勛。
《賀龍與運動員在一起》大型紅色花崗石群雕。
作為設施群核心的大田灣體育場,是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見證了1965年陳家全平男子百米世界紀錄、賀祖芬破女子百米全國紀錄的輝煌瞬間。而歷經抗戰烽火的跳傘塔,由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其38米高的混凝土塔身曾是培養飛行員的搖籃,如今作為市級文保單位,無聲訴說著民族自強的崢嶸歲月。
這5大坐標以博物館為中心,共同編織出一部立體的山城體育史詩。
怎么玩:
免費健身動起來
重慶體育博物館深諳“動靜結合”之道,精心設計系列活動,讓文化浸潤自然延伸為身體能量的釋放。
據重慶體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試運營期間(7月17日—31日),市民可通過官方公眾號預約參與“藏在博物館的寶物”趣味尋寶,完成任務即有機會贏取特色文創。開館首日的“體育密令”探秘活動更添驚喜——完成互動挑戰,集齊五大展區專屬印章,即可兌換定制禮品。關注公眾號還有機會抽取價值10-70元的消費券,用于購買文創或體驗沉浸式“山城之旅”VR項目。
重慶體育博物館開館,觀眾正在館內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
更為獨特的在于:參觀完畢,運動即刻開始。
為呼應博物館開館盛事,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鼎力聯動。7月17日至19日,其室外籃球場、游泳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室外網球場等多個優質場館限時免費開放。市民在博物館汲取精神滋養后,移步即可在這些承載歷史的場館中揮灑汗水,讓歷史的回響在奔跑、跳躍與揮拍中煥發新生。
觀眾正在館內體驗VR設備。記者 齊嵐森 攝
這種“看完展覽,馬上開練”的無縫體驗,正是“動起來”主題最生動的實踐。重慶體育博物館的落成與開放,超越了傳統博物館的邊界。它巧妙地將凝固的體育歷史文物與依然“活著”、持續服務大眾的體育地標和健身空間編織成有機的生命網絡。在這里,歷史不再是塵封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觸、可參與的現實場景。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齊嵐森 胡思佳
原標題:免費開放!重慶體育博物館今日開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