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熱點觀察者
最近科技圈可太熱鬧了,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各方勢力打得火熱。這其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硅谷對華人AI天才的瘋狂爭搶,尤其是清華學子,更是成了香餑餑,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門道呢?——題記
前段時間,英偉達的黃仁勛親自給朱邦華遞上了英偉達的工牌,那場面,閃光燈閃個不停,就跟走紅毯似的。朱邦華是誰?一個才30歲的清華畢業生,這下可不得了,直接成了英偉達的首席研究科學家。這事兒還沒涼呢,沒幾天,他的清華學長焦劍濤也到英偉達總部報到了,出任研究總監及杰出科學家。
你以為這就完了?大錯特錯!2025年6月,Meta一出手就是近億美元的薪酬包,硬生生從OpenAI挖走了八名頂尖華人學者,其中四個本科畢業的學校,那可都是國內響當當的,浙大、中科大、北大、清華。這操作,就像游戲里的大boss直接搶裝備一樣,太震撼了。當國內高校還在用“特等獎學金”激勵那些頂尖學子的時候,硅谷那邊早就準備好了億元薪酬包,眼巴巴地等著他們畢業,這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
硅谷的瘋狂“狩獵”
在硅谷,夏天的熱浪和人才爭奪戰的熱度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英偉達、Meta、谷歌這些科技巨頭,就像一群餓狼,在頂級AI人才市場上瘋狂爭搶,尤其是對華人科學家,那更是志在必得。黃仁勛親自下場,直接收購了朱邦華、焦劍濤他們創立的Nexusflow團隊,就為了把這些人才收入囊中。
這個Nexusflow團隊可不簡單,是清華學子創辦的。他們開發的Athene-V2模型,性能和GPT-4o有得一拼,在安全場景下的準確率更是高達95%,把OpenAI的64%遠遠甩在了后面。
這邊英偉達剛有動作,扎克伯格那邊也坐不住了,直接從OpenAI挖走8名核心成員,這簡直就是在別人的地盤上“搶人”啊!OpenAI首席研究官馬克·陳氣得跳腳,直接開噴:“這簡直是闖進我們家偷東西!”雖說Meta官方否認給這些人才開出1億美元薪酬包,但硅谷的氣氛已經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了。
這場人才爭奪戰,說白了就是資本的較量。2024年到現在,英偉達收購AI公司的數量,比過去四年加起來都多,還參與了50輪融資,投進去的錢超過10億美元。Meta更夸張,給Scale AI投資143億美元,就為了拿到49%的股權,把創始人Alexandr Wang招進來。這哪里是招人,分明是在“燒錢”。
華人科學家的崛起
黃仁勛說過:“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話可不是吹牛,數據擺在那兒,全球頂尖AI研究者里,47%來自中國,在美國頂級AI人才里,華人占比高達75%。
這些被爭搶的精英,大多都有“清北復交+美國名校”的復合背景,像朱邦華是清華本科、伯克利博士,焦劍濤是清華本科、斯坦福博士,還有畢樹超、趙晟佳等等。他們的技術突破能力,那叫一個強。朱邦華團隊開發的NexusRaven-V2模型,在軟件工具應用領域比GPT-4還厲害;焦劍濤的Athene-V2-Agent在函數調用性能上,把GPT-4o專用模型都給碾壓了。
現在AI競爭越來越激烈,單純靠增加參數規模,效果已經不明顯了,算法的突破和工程的優化才是關鍵。華人科學家在數理功底和工程能力上的優勢,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成了突破瓶頸的稀缺資源。
人才西行的背后
這些頂尖人才為啥都往硅谷跑呢?其實,背后的原因很復雜。
職業發展空間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英偉達給朱邦華提供首席研究科學家的職位,他能領導Star Nemotron團隊,用多模態基礎模型構建企業AI代理。這種參與全球頂尖項目的機會,在國內可不多見。
薪酬差距更是讓人扎心。Meta的高級工程師年薪一般在150萬 - 500萬美元,要是挖頂尖人才,還會給1.5倍的溢價。再看看國內,就算是華為這樣的巨頭,薪資水平也比不上硅谷。這就好比同樣是打工,別人掙得盆滿缽滿,自己卻只能拿個零頭,誰心里能平衡呢?
科研環境也有很大差異。有科研人員說,在美國,重大課題經費審批周期短,學術交流自由,行政干擾少,科學家能專心搞研究。不像在國內,有時候要花很多精力在各種行政事務上。
還有個人發展軌跡的影響。朱邦華2016年就去伯克利深造了,焦劍濤早年也進了斯坦福,近十年的海外經歷,讓他們建立了新的學術網絡,職業路徑也和國內不一樣了。而且,在異國他鄉生活久了,組建了家庭,融入了社區,再想回國,就沒那么容易了。
中國企業的反擊
面對人才流失,中國科技企業可沒坐以待斃,開始絕地反擊。
華為就悄悄從英偉達中國業務部門招募工程師,組建秘密AI團隊,這簡直就是“逆向挖角”。據說,英偉達高管比爾·達利都無奈吐槽:“過去給我們寫代碼的中國工程師,現在全跑去給華為打工了!”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對華芯片禁令升級后,硅谷的華裔科學家紛紛往深圳跑,西雅圖飛香港的航班都被調侃成“制裁加班線”。
華為的CANN架構也展現出了潛力,雖然整體性能還比不上CUDA,但在部分場景的能效比已經實現反超了。黃仁勛也不得不承認,華為昇騰芯片達到了英偉達H200的水準,進入了全球第一梯隊。這說明,中國企業在人才和技術上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
構建人才戰略新生態
這場人才爭奪戰,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人才戰略上需要做出改變。
首先,得優化本土科研土壤。網友說得好:“與其指責人才外流,不如反思為何留不住人。”我們要改革科研經費分配機制,減少行政干預,讓科研人員能在一個真正尊重創新規律的環境里工作。
薪酬體系也得和國際接軌。硅谷給頂級人才千萬美元級別的薪酬,國內還停留在“百萬年薪計劃”,這差距太大了。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得聯手,建立更有競爭力的報酬體系。
人才政策也需要新思路。別總想著把人才都留在國內,不如建立“旋轉門”機制,支持科學家在全球流動,同時保持和祖國的技術鏈接。就像焦劍濤說的,繼續推動開源研究,構建開放AI社區,這樣也能為國內技術發展助力。
最重要的是,要重塑人才價值觀。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華為海思花了十年時間,把研發團隊擴充到7000人,才有了麒麟芯片的成功。這告訴我們,人才生態建設是一場持久戰,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堅持。
在深圳騰訊大廈,每天都有年輕工程師為了大模型優化方案爭得面紅耳赤,他們有的放棄了硅谷的offer回國,有的從英偉達中國團隊跳槽過來。朱邦華在英偉達總部接受采訪時說:“科學探索需要全球智慧。”與此同時,華為昇騰團隊也在為新一代AI芯片日夜奮戰,團隊里有不少從美國歸來的工程師。
人才就像水,堵是堵不住的,得疏通。當北京中關村的咖啡廳里出現越來越多斯坦福、MIT的海歸創業者,當上海張江的實驗室能提供和硅谷一樣好的科研條件,中國人才生態的良性循環才算真正開啟。未來全球AI版圖上,中國的位置不是取決于留住每一個人才,而是能否匯聚成滋養創新的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