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關注懷化
日前,懷化市民政局印發《關于養老機構發展“庭院經濟”、深化“開門辦院”的通知》,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養老機構“庭院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開展種植養殖活動,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和成色。秉持“安全自愿、有益健康”的原則,對入住老年人參與“庭院經濟”勞動,進行嚴格的勞動能力和風險評估。
不到半個月時間,已有近50家養老院積極響應,探索“庭院經濟”發展路徑,將種養活動與老年人康復鍛煉、休閑娛樂有機融合,讓老年人走出房門、活動筋骨,避免整日閑坐發呆帶來的精神空虛,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勞逸結合,通過動手實踐保持身體活力,促進身心健康。
如今,發生在菜園、豬圈、雞舍的“打卡式養老”,正成為懷化各個養老院的熱聊話題。
▲能吃到自己種的蔬菜,老人們很開心。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不難發現,不少養老院特別是鄉鎮養老院的生活被簡化為“起床、吃飯、睡覺”的單調循環。
老人們困于一粥一飯的方寸之間,身體在閑置中日漸衰弱,精神在封閉中逐漸萎靡,幸福感逐漸缺失。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大多數老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結被傳統養老模式生生割裂。
特別是對一輩子耕作的農民而言,脫離土地意味著精神根基的動搖。
“起床、吃飯、睡覺”這種生存式的被動養老模式,讓老年人陷入了“安”尚可、“樂”不足的僵局,甚至是“社會性死亡”的尷尬境地。
▲養雞也是“享老”
在中國老齡化浪潮以超預期速度襲來的今天,傳統養老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突破3億,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2%,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如何破解傳統模式的養老困境?這是一道所有人都要面對和同題共答的時代命題。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筆者認為,懷化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庭院經濟”養老模式,可謂是一次“養老革命”的微探索。
幾方菜畦、幾處圈舍構成的“庭院經濟”,正以四兩撥千斤之勢,重塑著養老的價值鏈與生命體驗。
這方寸之地承載的,正是“老有所為”的豐富內涵。
▲老人們心心念念的菜園
從“閑置荒地”到“活力農場”,從“被照料者”到“生產者”,從“等待關懷”到“創造價值”,從“消磨時光”到“培植希望”。
當一粒種子在養老院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生長的不僅是瓜果蔬菜,更是老年人被歲月稀釋的生命意義。
“庭院經濟”的目標,不是讓老人繼續勞作,而是豐盈生命。
當前,“庭院經濟”養老模式還處在初期階段,特別要注意的是,高齡老人在勞動中發生的跌倒、受傷等安全隱患。
筆者建議要全面做好安全風險管控,逐步建立健全動態健康監測和意外保險托底機制,警惕勞動異化為“低成本用工”,配套明確勞動時長規范與權益保障,真正讓養老院里的老年朋友們安享晚年、樂享晚年、共享晚年。
來源 | 沅水號子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