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清晨不到7時,退休市民羅克平早早地離開青浦區的家里,他要去楊浦區參加一場關于“養老發展”的專題市民圓桌會,這也是一場為制訂“十五五”規劃而開的專題人民建議征集會。幾年前,羅克平的一則關于建立“老專家智庫”的建議曾被納入上海市“十四五”規劃,這次,他把提建議的方向聚焦在了“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這個角度……
當天,包括羅克平在內,共有17位建議人受邀參加建議征集。他們的身份,涵蓋了養老護理員、社區養老顧問、陪診師等一系列與養老相關的職業。他們從自己的經歷出發,為上海這座面臨著深度老齡化的大城,帶來了哪些建議?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構成了“老有所養”的基本格局。如何改善這3類養老服務?“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養老護理員王程建議完善護理員職業發展通道和激勵機制,以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護理隊伍,并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緩解目前護理人才短缺的現狀;大橋街道的養老顧問楊穎則關注到了適老化改造中存在的不足。今年,政府部門出臺了新的惠民政策,將適老化改造的補貼金額從原來的3000元提升到了5000元,她建議在街道多嵌入一些適老化改造樣板案例和展示,讓老年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怎樣才是“適老化”,從而便于選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徐建華和半失能老人的家屬徐秀英則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科技對養老服務的賦能上。徐建華建議通過政策的引導,助推智能化產品用于居家養老。而徐秀英則盼望著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能夠盡快開發出來,幫助半失能老人改善生活質量。
老人的就醫服務中有什么痛點?談到“老有所醫”這個主題,現場氣氛一下子熱烈了。“老人們瞇著眼睛往往都看不清。醫院能不能采用大字體、高對比度的標識牌?”江浦街道五環居民區書記虞凈講出了老人們的心聲;掛號平臺也要增設“長輩模式”,可以字體放大3倍、步驟簡化至3步內,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醫務科科長錢峰補充道;“我們陪診師可以幫助老人就醫”,但是,陪診師行業的發展還很不成熟,陪診師沒有納入國家職業大典,各類培訓的標準參差不齊。陪診師毛梁櫻建議加快陪診師職業化進度,做好陪診師再教育再培訓。
“最近,我們學校正在進行2025年秋季課程班的招生工作。招生場面一如既往火爆。我們只能無奈作了些限制”,江浦路街道社區(老年)學校常務副校長楊靜建議加大對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上海的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都在提升,如何滿足他們的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也是建議人的熱議的焦點。老年人在出游等消費中,面臨著種種的年齡限制,“這一點一定要改變”。上海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鳳懋倫建議盡快關注老年人在消費中面臨的限制,他認為老年人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好,不能簡單地以年齡來設坎,要以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和家人的聲明免職為主,“這也關系到銀發經濟的發展,上海應該要走在全國前列。”
此外,還有建議人圍繞如何讓老人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如何完善老年志愿者的保障機制等話題提出了建議。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參加了這場圓桌會,也聽完了建議人提出的每一條建議。她表示,這些建議和期待是對民政部門的鞭策,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議民政部門重任在肩,也希望更多的老人能參與進來,為老齡事業的現代化貢獻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