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完善職業發展通道與激勵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強院校合作,切實解決護理人才的后顧之憂。”
“是否可以在掛號平臺增設‘長輩模式’,有針對性地增設高齡老人人工服務窗口。”
“發展銀發經濟,希望能破除年齡限制、規避技術壁壘,讓老年人能消費、愿消費”……
“十五五”即將開啟,作為上海的人口大區、民生大區、養老大區,楊浦養老服務將走出怎樣的新路徑?7月11日,養老行業從業者、辦學機構負責人、老干部、志愿者、醫生、企業白領以及社區工作者齊聚楊浦區,在楊浦區信訪辦聯合區發改委、區民政局、區委社會工作部共同舉辦的人民建議征集市民圓桌會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5個話題提想法、亮思考,為上海“十五五”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規劃貢獻“金點子”。
王程是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護理主管,也是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學畢業就進入養老服務行業,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護理隊伍,卻在不久后選擇離開。“他們對職業發展有些困惑,覺得成長路徑不夠明晰。這讓我意識到,完善護理員職業發展通道和激勵機制非常有必要。如果在現有崗位補貼基礎上,同步考慮技能等級和服務年限,加大補貼扶持力度,就能讓這些年輕的護理人才看到實實在在的成長和回報,更有動力堅守在這個崗位上。”他表示,要跟上社會對專業護理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還應加強和專業院校的合作,讓更多有專業背景的年輕人提前了解護理行業,吸引他們投身進來,緩解護理人才短缺的問題。
“在多年服務和跟蹤適老化改造對象的時候,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基礎包內有的產品老年人家庭不需要,比如產品使用維護等。”楊穎是來自大橋街道的金牌養老顧問,結合豐富的工作實踐,她認為在適老化改造中給予老年人選擇和建議尤為重要。“希望能夠引進更多優質的企業加入適老化改造,提升改造的質量標準,在街道多嵌入一些適老化改造樣板案例和展示,讓老年人們能夠直觀感受怎樣才是‘適老化’,便于他們選擇。”
在“老有所醫”方面,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醫務科科長錢峰建議對“就醫流程”開展適老化改造,如創建“80歲就醫零等待”試點,在繳費、取藥等環節設置高齡優先窗口,配套志愿者全程陪診;同時,增設高齡老人人工服務窗口,解決老人信息化操作難題。在數字時代,這種改造還應延伸到掛號的每一個步驟上,比如在掛號平臺增設字體放大3倍、步驟簡化至3步內的“長輩模式”,開發語音導航及一鍵呼叫功能等。
毛梁櫻是家門口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一名服務社區老人的陪診師,她結合工作經驗發出呼吁,希望加快陪診師職業化進度,做好陪診師再教育再培訓,從實操層面,她希望不同醫院的就醫流程、科室分布、專家排班等能夠建立起統一的信息平臺,方便陪診師和病人提前“做功課”,提高就診效率。
在場的不少老年代表也紛紛表達了“老有所為”的意愿。劉紅娣是已退休20年的醫務工作者,目前還返聘在醫院參與臨床工作。“即使離開了工作崗位,老人也需要被人肯定、實現自我價值”,劉紅娣希望未來能夠多多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最新技術,精準匹配老年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和社會需求,“比如,我作為醫生,就可以參與科普講座、醫療咨詢等活動”。她還希望能夠完善老年志愿者的保障機制,通過保險和健康評估,為志愿者合理安排任務,同時又能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與安全。
如何更好地發展銀發經濟,滿足老年群體的各類需求?上海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鳳懋倫注意到老年人消費中容易出現一些年齡限制和“隱形門檻”,比如場所預約、演出搶票,無形中給老年人設置了障礙。他建議多設計一些針對老年人、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質和精神消費品類和產品,設計一些規避技術壁壘的途徑,方便老年人參與。這一想法也得到了現場文旅企業的呼應,表示已經開設了針對老年人的文旅品牌,也希望在政策支持下開發更多定制化的文旅產品,強化與各地的康養機構合作,打造“旅游 + 康養” 的新模式。
民政部門在聽取各方建議后表示,在后續規劃編制和工作推進中將對收集到的建議進行細致梳理與深入研究,積極吸納轉化,未來將繼續堅持“開門編規劃”,不斷拓寬建議征集渠道,使規劃更貼近實際、符合民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