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連環話
零門檻 看懂財經
“外賣戰”愈發激烈,互聯網行業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上周末,阿里巴巴、美團和京東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食品和雜貨,紛紛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折扣,并宣布各自的訂單量創下新高。
外賣大戰在上周六達到高潮。社交媒體上,用戶們曬出“0元奶茶”、用不到20元人民幣點6份外賣的訂單。當天,美團宣布其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2億單,阿里巴巴也達到了8000萬單。
和以往不同,本次外賣大戰并非開拓新市場,更像是科技巨頭間的生存之戰。除了幸運搶到“羊毛”的消費者,恐怕難有真正的贏家。
巨頭劍指即時零售
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占據優勢——它不僅送餐,還能在30分鐘內送達日用食雜,甚至幾小時送達iPhone。這時候,壓力給到了配送時間通常更長的傳統電商。正因如此,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在加緊擴張配送網絡,并投入“百億補貼”吸引消費者。
周六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旗下的餓了么正在追趕美團。過去多年,餓了么在餐飲外賣領域一直落后于美團,位居第二。
然而,股民對此新戰場感到擔憂。在阿里巴巴宣稱“全力押注人工智能”的當下,這場價格戰可能分散其精力。激烈的競爭勢必進一步壓縮股東回報——阿里巴巴上半年的股票回購規模已大幅縮水超過85%。更重要的是,進軍外賣領域對其核心電商業務有何助益,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美團雖然擁有最龐大的騎手網絡和最豐富的即時配送品類,但也因其領先地位而面臨最大的潛在損失。隨著補貼力度加大,其每單收入將承受壓力。更何況,美團面對的是資金雄厚的阿里巴巴,后者顯然愿意犧牲利潤來爭奪用戶。
率先挑起價格戰的京東,處境同樣尷尬。其相對較小的配送網絡使其難以匹配對手的訂單量。據晚點LatePost報道,周六京東的配送量僅約為阿里巴巴的四分之一、美團的六分之一。京東隨后表示將專注于“品質外賣”,但股民難免疑問:在依靠優惠券吸引價格敏感用戶的同時,如何實現高收入訂單?
這場混戰的影響范圍遠不止于阿里、美團、京東三家。其連帶效應可能迅速擴散。例如,此前基本置身事外的拼多多,已開始在一線城市自建倉庫,顯然在為進入即時零售做準備。此外,快手和抖音兩大直播電商巨頭的動向,也值得密切關注。
互聯網公司越來越相似
如今,關鍵問題在于,市場是否已充分意識到這場價格戰的風險?畢竟,過去三個月里,阿里、美團和京東在恒生科技指數中的跌幅都位居前列,恒科也因此被調侃為“恒生外賣指數”。
最激烈的競爭階段或許已隨上周六的訂單狂潮過去,許多商家當時已耗盡供應能力。然而,巨頭間的燒錢大戰很可能還將持續。晚點LatePost報道稱,阿里巴巴計劃在未來100天里,每周六都提供補貼。
外賣大戰揭示了一個趨勢:互聯網公司正變得越來越相似。在增量增長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所有公司都在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可悲的是,它們爭奪的,是同一批消費者。
這不禁讓轱轆慧聯想到正在經歷反內卷的新能源汽車和光伏。
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