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號上午商務部發了個重磅公告,8家臺灣實體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這8家基本都是搞軍工的,像漢翔航空,那可是臺灣航空業的 “老大”,臺軍的 “經國號” 戰斗機、“勇鷹” 高級教練機都是它造的。
經緯航太科技一門心思搞無人機,在臺灣無人機這塊兒地位很突出,“中山科學研究院” 是臺灣當局直屬的軍事研究機構,搞導彈、武器裝備研發向來很積極,沒停過手。
這次商務部出手,把戰略稀土等兩用物項列入管控范圍,就是要給 “臺獨” 勢力背后的軍工產業 “上緊箍咒”,讓他們知道 “以武謀獨” 沒出路。
島內有學者坐不住了,直言面對 “臺獨” 那些上躥下跳的小動作,別整些彎彎繞繞了,直接統一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從根兒上把問題解決掉 。
大陸精準鎖喉
七月九號商務部突然放出大招,發布公告對臺灣八家企業實施制裁,原因簡單明了,這些企業干的事危害咱們國家安全。
而這次動手,不再是口頭抗議,而是動用了《出口管制法》的硬法律條文,直接從法律層面對“臺獨”軍工體系下手。
更特別的是,這也是大陸首次以“稀土卡脖子”為手段,精準打擊臺灣的軍工產業鏈,操作迅猛、目標明確。
被點名的八家公司全是賴清德當局手里的“重頭戲”:比如漢翔航空負責戰機維修和組裝,中信造船是臺海軍艦核心承包商,中山科學研究院則被稱為臺灣軍工的大腦,主攻導彈雷達無人機等高精尖項目。
這些企業不是搞民用產品的,是實打實地為“對岸備戰”服務,大陸這一手就是要讓他們斷水斷糧。
關鍵點在于:這些軍工企業用到的材料,大多是稀土里的“頂配”貨色,釹、鏑、釤這些金屬元素,不僅用在軍用雷達、導彈導航系統、航空電子等領域,而且技術門檻高、替代難度大。
而臺灣那邊的稀土超過八成得靠大陸供應,軍工上用的那種永磁體更夸張,95%都從大陸進貨,一句話,大陸斷了貨這些企業差不多就歇菜了。
這次制裁不是象征性的“發發通告”,而是實打實的斷鏈行動,甚至連那些已經裝船、在途中運輸的稀土產品,也一律暫停交付,連過海的機會都不給,這不是慢慢收緊,而是立刻見效的“斷電操作”。
更重要的是,這一刀下去打的不是全臺灣,而是打中軍工系統的“動脈血”,不僅讓賴清德當局的“自主防衛”口號當場熄火,也讓那些試圖“靠大陸資源造對大陸武器”的幻想瞬間破產。
你不能一邊吃著大陸的飯,一邊拿著刀對著做飯的人,這回大陸的態度擺得再清楚不過:底線不能踩,踩了就斷你根。
臺積電也在瑟瑟發抖
這次大陸對臺灣祭出稀土出口管制看起來是沖著軍工企業下手,實際上波及面遠比想象中更廣,表面上斷的是軍用品的原料,但真正震動的是整個臺灣高科技產業的底盤,尤其是芯片制造。
大家都清楚,造導彈、雷達這類軍工家伙,少不了稀土,這些金屬是電子零件和精密器械的 “關鍵命脈”,沒有它們,這些設備等于成了擺設。
可別忘了,芯片產業同樣需要稀土,尤其是那些被稱為“輕稀土”的元素,比如鑭、鈰、釹等,這些東西在芯片切割、拋光、封裝等高精度工序中不可或缺。
而臺積電是臺灣一直引以為傲的企業,也是全球最牛的芯片代工廠,像3納米、5納米這些最頂尖的芯片工藝,其實都離不了從大陸進的那些輕稀土。
從公開數據能看到,去年臺灣進口的輕稀土,88%都來自大陸,這意味著,大陸要是把輕稀土供應這一塊控制住,臺積電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所以這次操作遠不只是幾個軍工廠的事,更像是一根插進臺灣高科技神經中樞的針,大陸是有策略的,第一刀打軍工,是在“點穴”,要是對岸還繼續挑釁,那下一刀就可能落在芯片這根“經濟大動脈”上。
而且這種打擊方式非常“可控”,不是全線封鎖,而是精準調控、逐層加碼,就像有人說的,這不是一巴掌打死,而是握著刀,一點點割你命根子,看你還敢不敢往前躥。
北京的邏輯也很清晰:只要大陸對臺積電的技術依賴在降低,那就越有底氣“動真格”,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別再想著一邊靠大陸的原料賺錢,一邊搞“臺獨”搞分裂。
稀土不是普通買賣品,屬于戰略資源,一旦用它來制約,就不只是缺幾個部件那么簡單,整條產業鏈都可能有崩盤的風險。
臺學者:不如直接統一
有意思的是,大家的眼光都在大陸這次稀土斷供的時候,臺灣島內卻冒出了不同的聲音,有個臺灣學者站出來了,觀點還挺猛:別拐彎抹角搞什么原材料管制,直接動手統一,來得更快更徹底。
他的意思很簡單:斷稀土雖然有效但太慢,搞不好還會反效果,他擔心這種“鈍刀子割肉”的做法,會讓美國更緊張,結果就是軍售加速、援助升級,把臺灣的軍力反而推得更高。
他甚至提醒,這么做簡直是 “打草驚蛇”,小動作太多反而給了美國插手的借口,他還拋出個不好回答的問題:臺灣會不會早就偷偷存了不少稀土?
這些材料到底是用在本地軍工,還是轉手賣給了其他國家?表面上說得冠冕堂皇,背后是不是暗地里搞交易?如果真是這樣,那再精準的出口管制,也未必真卡得死。
所以在他看來,既然繞來繞去的方式代價大、效果慢,還容易被對手找補救辦法,那不如一開始就選擇最直接的方式:用一場軍事行動把所有問題一次解決。
他不是鼓動戰爭,而是表達一種極端觀點:拖得越久外部勢力越多,統一成本越高,風險越大,更有意思的是,這種“直接動手”的急進觀點和島內另外一部分“反美憂慮派”的聲音還出現了某種奇特的重合。
那一派覺得臺灣根本不是美國戰略里的核心,美國真正看重的是日本、韓國,臺灣不過是一張隨時能丟掉的牌,一旦局勢吃緊,美國最先犧牲的說不定就是臺灣。
在這種背景下,北京現在的操作方式就顯得格外有分量了,不像過去那樣只是表態,而是真刀真槍開始“翻工具箱”。
稀土制裁是經濟牌,接下來的航線管控可能是地緣壓力,再下一步可能就是軍事演訓,步步推進,沒有一招是空的。
面對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反制節奏,臺灣島內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他們并不是真正掌握主動的人。
不管是經濟上的產業鏈條、軍事上的底子,還是外交上的步調,說了算的都在別人手里,再這么當別人的棋子,風險只會越來越高。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