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晚,貨車司機張師傅(化名)像往常一樣行駛在快速路上,突然方向盤猛地一抖,像壓到了大石頭,同時聽到“砰”的一聲巨響,張師傅意識到:“車子爆胎了”,便停下車來更換車胎。張師傅一時大意,忘記在車后設置三角警示牌,后面的車反應不及時撞了上來,將張師傅連人帶車撞進路邊綠化帶,導致張師傅全身多處骨折、內臟損傷,被緊急送往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搶救。
尺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創面封閉式負壓引流、開放性骨折部位的清創術、肘關節固定……歷經5小時的急診手術,張師傅帶著呼吸機轉入重癥監護室(ICU),命懸一線。
火眼金睛:蜱蟲化身“黑痣”暗藏“殺機”
5月31日凌晨2:30,重癥監護室(ICU)左祥榮主任醫師團隊立即接手為張師傅展開進一步救治。呼吸機輔助通氣,封閉式負壓引流,抗感染、營養支持、調節免疫、保肝護胃、輸血……醫護人員悉心為張師傅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護和高級生命支持治療。
6月1日晨,ICU護士曹思潔為張師傅做全身護理時,發現他左胸乳頭處有一顆“黑痣”不太對勁:灰褐色邊緣、中央發紅,輕觸有硬塊。她果斷用瞳孔筆細看——“黑痣”竟在微微蠕動!這正是一只吸飽血的蜱蟲!
由于ICU患者病情較重,許多人無法正常表達,這就格外要求醫護人員悉心觀察患者體征:一次輕微的肢體抽動,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病情信息。蜱蟲雖小,卻能傳播包括病毒、細菌、螺旋體和原蟲等約146種病原體,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萊姆病、立克次體感染、斑點熱、出血熱等疾病,嚴重時可以致命。若不及時取出,蜱蟲可能引發多種傳染性疾病,對重傷患者無疑是雪上加霜。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曹思潔迅速將情況匯報左祥榮主任醫師。左祥榮立即行動:先使用酒精將蟲子麻醉后用消毒的鑷子貼近皮膚小心翼翼地夾住蜱蟲的頭部沿著垂直皮膚的方向把蜱蟲夾出,確保蜱蟲口器完全取出,沒有折斷在皮膚內,然后迅速將蜱蟲送檢,同步抽血排查蜱傳病毒如布尼亞病毒等。萬幸的是,張師傅暫時還沒有感染蜱蟲相關疾病。經歷多次清創手術、呼吸機支持、抗感染等對癥治療,ICU團隊在奮戰16天后,張師傅脫離生命危險被轉入骨科。
入夏高發:野外活動需警惕“蜱蟲”!
江蘇省人民醫院重癥監護ICU左祥榮主任醫師表示:4-10月是蜱蟲的活躍期。蜱蟲是一種體外寄生蟲,通常棲息在森林、灌木叢、草原、山地等環境中。它們以吸宿主血液為生,在吸血過程中,可能會將自身攜帶的病原體傳播給宿主。張師傅也正是車禍后接觸綠化帶中招。被蜱蟲叮咬雖然沒有痛感,但卻可能致命。
左祥榮主任醫師溫馨提示,進入蜱蟲棲息地如草叢、山林等后,大家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淺色衣服,扎緊褲腿和袖口,減少蜱蟲叮咬機會。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蜱蟲活躍地久留,戶外活動結束后仔細檢查身上是否有被叮咬,重點檢查頭皮、腋窩、腹股溝等隱蔽部位;隨行的寵物也要檢查是否有無蜱蟲。若發現被蜱蟲叮咬,建議有條件者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幫助。若被咬后出現高熱、乏力、瘀斑,立即就醫并告知接觸史;接觸不明發熱患者時,嚴格穿戴手套、護目鏡。
通訊員 周晶 舒心 姜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