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248字 | 閱讀需5分鐘
秦朝和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德充沛”時期,創造了令后人嘆為觀止的赫赫戰功——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今天的西安兵馬俑就記錄著大秦帝國軍隊的輝煌。劉邦建立漢朝后,漢承秦制,漢軍創造了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的輝煌武功,涌現出了霍去病、衛青、趙充國、竇憲、班超等名將。秦漢給華夏同胞注入的“戰斗基因”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在軍事輝煌的秦朝和漢朝時期,“全民皆兵”——所有老百姓拿起武器,一起上陣殺敵的場景真的能做到嗎?在中國古代,一個士兵需要多少老百姓供養?
全民皆兵在秦漢時期能否實現?
秦漢時期能否實現全民皆兵?通過數據和史料就能找到答案。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爆發長平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秦國和趙國都實現了較大范圍的征兵動員。但是,秦國的軍事動員卻沒有達到要求所有老百姓當兵上戰場的情況。
《岳麓秦簡》:凡三鄉,其一鄉卒千人,一鄉七百人,一鄉五百人。
這個史料記載,秦國打仗的時候,3個鄉鎮動員2200名士兵參戰。
根據《續后漢書》記載,500戶以上人口設置一個鄉級行政單位,3000戶以上人口為2個鄉級行政單位,5000戶以上為3個鄉級行政單位,10000戶以上為4個鄉級行政單位。
簡單說來,3個鄉的戶數在5000戶到10000戶之間,按照最低標準5000戶,一戶至少5個人計算,5000戶相當于最少25000人。在25 000人中征召兩千多 人參軍打仗,這不是全民皆兵的動態。
打仗會影響農業生產和其他生產,這是秦國和秦朝統治者知曉的道理。根據秦朝法律的規定,如果一個老百姓家里有兩個男丁,就不能兄弟倆人一塊兒當兵了。而且,當兵一年后,就得返鄉種地。平均每5000戶到10000戶,征召的徹底脫離生產的正規軍士兵,大約1000人。結合當時的人口總數計算,秦朝兵民比例大約在1/25到1/50之間。
西漢雖然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還頻繁的出擊匈奴,攻打西域和朝鮮,但漢朝老百姓沒有做到所有人全部上戰場。漢武帝時期,全國人口大約3600萬,常備軍人數最多70萬人。
東漢時期,其兵役狀況和西漢有所不同。但東漢也沒有做到全民皆兵。東漢全國人口最多有5600萬人,但全國兵力加起來也就29萬人。比西漢時期的軍隊數量要少得多。
通過以上分析就能看出,在國人印象中橫掃六合,武德充沛的秦漢時期,雖然秦漢將士們創造了橫掃六合、封狼居胥的神話,但秦漢時期的國家并沒有讓所有老百姓一起服兵役。畢竟秦漢時期的國王和皇帝都非常清楚,國家需要賦稅,而農業社會,賦稅都出自老百姓種田。都去當兵沒人種地,國家機器該如何運轉下去?
所以,秦漢時期全民皆兵上戰場保家衛國只是后人對秦漢時期武德充沛的“美好想象”罷了。雖然詩經《秦風·無衣》寫了秦朝百姓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的情景,但文學作品就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但不能完全還原歷史。
一個士兵得多少老百姓養活?
一個士兵得多少老百姓養活,這就牽扯到古代的兵民比例問題。一般來說,兵民比例越小,老百姓負擔越輕。兵民比例越大,老百姓負擔越重。
秦朝時期,對外戰爭相對頻繁,老百姓兵役負擔較重。也就是一個士兵由25到50個老百姓來養活。到了秦朝后期,由于更加頻繁的戰爭和徭役,導致秦朝國內的民眾揭竿而起,爆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秦帝國在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烽火中轟然倒塌。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西漢。西漢時期,十分注重“養民”,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戰爭沒有像漢武帝時期頻繁,兵民比例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漢武帝時期,戰爭頻繁,軍隊數量有所增加。漢武帝時期,全國人口大約3600萬,常備軍人數最多70萬人。平均每50個老百姓養活一個士兵。較高的兵民比例幫助漢武大帝打造了強盛帝國,但也讓漢朝后期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東漢,兵役制度發生了變化,東漢全國人口5600萬,軍隊總數29萬人。其軍隊總數占據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折合下來計算,一個士兵由200個老百姓養活。
三國時期,戰爭頻繁。《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很多戰役成為中國古代兵法的經典戰役,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役。三國時期的,一個士兵得多少老百姓養活呢?根據專家的推斷,三國時期,由于隱匿人口的情況存在,整個魏蜀吳三國加起來的人口總數在1400萬人到3000萬人之間,平均1個士兵由15到30個老百姓供養,也就是兵民比例在1/15到1/30之間。
相比較西漢和東漢,三國時期老百姓的負擔是極其沉重的。為了完成軍閥和政治家心中的“霸業”,無數三國時期的老百姓拿起武器上戰場,雖然成就了一系列經典戰役,在中國軍事歷史上留下了眾多頗有研究價值的軍事課題,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詩詞,卻在三國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
隋朝進攻高句麗,其兵力號稱100萬,實際是70萬,兵民比例1/20,既20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由于兵民比例過高,百姓負擔沉重,隋朝直接爆發了農民起義。
唐朝時期,全國推行府兵制度。初唐時期,軍隊60萬人,兵民比例大約在1/25,也就是1個士兵平均由25個老百姓養活。盛唐之后,人口增加,兵民比例在1/75,既一個士兵大約得75個老百姓養活。
宋朝,人口接近1億,軍隊人數100萬人。一個士兵由100個老百姓養活。
明朝時期,全國人口有大約6000萬人,其中軍隊總數200萬人。根據洪武時期的詔令“命天下衛所軍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種,十之三城守,務盡力開墾,以足軍食。”200萬軍隊中,脫產士兵大約有60萬人。兵民比例大約在1/100,100個老百姓養活一個脫產士兵。
清朝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兵民比例比明朝更低。
所以古代的霸業,往往是在普通百姓的累累尸骨上建立起來的。面對侵略,我們要拿起武器保衛國家。但我們絕對不能主動 “好戰”。忘戰必危,好戰必亡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軍事典章制度》 劉向東著 白山出版社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