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就在《》、《》的時候,趙國也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讓趙國迅速崛起為天下強國。但趙國的地理、政治等因素,又打斷了這個崛起進程,趙國就此止步不前。
自周朝承認趙、魏、韓為諸侯以來,趙國經歷了趙烈侯、趙武公、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等五代國君。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薨逝,趙武靈王繼位,成為趙國的第六代國君。
此時的趙國已正式立國78年,但趙國的國勢并沒有獲得長足發展,始終不溫不火。秦國變法成功以后,趙國在對外戰爭中,甚至淪為屢戰屢敗的角色,國勢更加不堪——
(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于桂陵。
二十四年,秦攻我藺。
(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
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
二十二年,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
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
(武靈王)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
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楚、魏王來,過邯鄲。
這些《史記·趙世家》里的史料,詳細記載了秦國變法以后,趙國的戰敗記錄。
可以看得出來,那些年趙國是非常凄慘的,不是國都邯鄲被圍,就是被秦國斬首八萬級,甚至在趙肅侯薨逝時,除韓國以外,其他五國都統兵萬人前來會葬。其實這哪里是會葬,分明是威懾、挑釁、欺壓趙國。
曾經統領三晉的趙國,成了人人可欺的二流國家,已不復往日風采了。
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年紀很小,沒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于是他設立三名“博聞師”、三名“左右司過”替他處理政務,保證趙國的日常運轉。
等到稍微長大一些,趙武靈王才開始獨立理政。
于內,他重用趙肅侯的重臣肥義,任何軍政事務都要先問肥義的意見,得到肥義的首肯,他才頒布政令推行國內。
于外,韓國沒有統兵參與趙肅侯的葬禮,說明趙、韓兩國的關系不錯,趙武靈王便迎娶韓女為夫人,并冊立韓女之子公子章為趙國太子,借此來拉攏韓國,鞏固趙國的外部環境。
通過內外雙管齊下,到了公元前307年,趙國才減緩衰落的趨勢,趙武靈王也終于鞏固了地位。
于是,趙武靈王和肥義商議以后,決定啟動“胡服騎射”的改革。
所謂“胡服騎射”,歸結起來就是拋棄自古相傳的、寬袍大袖的中國華服,改穿窄袖短衣的游牧部族服裝,然后培育戰馬、訓練騎兵,把趙國改造為以騎兵為主、全民尚武的軍事國家。
用趙武靈王的話說,便是“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其核心因素就是華服樂章和典籍傳承,中原諸侯國之所以斗而不破,根本原因是它們都認同中國的價值觀。如果拋棄華服改穿胡服,其實就是在文化層面,脫離中國大家庭,成為世人眼中“棄華近胡”的蠻夷。
這種文化變革傳導到政治層面,給趙國朝野的沖擊,恐怕不亞于清末改革西化、民國模仿蘇聯、改開親近美國給朝野造成的沖擊。
可想而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阻力有多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胡服騎射”的命令下達以后,趙國朝野堅決抵制——“國人皆不欲”,宗室重臣趙成,為了不穿胡服,甚至稱病不上朝。
但,趙武靈王毫不退讓,一定要把改革進行到底。
因為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已經到了“不改革不能生存”的地步——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婁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
趙國都城在河北邯鄲,中山國在河北石家莊一帶,兩地之間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中山國又是游牧部族國家,憑借彪悍的騎兵隨時都能兵臨邯鄲,所以中山國是趙國的心腹大患。
胡是河北、山東一帶的游牧部族。
林胡、婁煩是晉陜蒙交界處的游牧部族。
燕國和秦國是邊塞諸侯國,靠近草原和游牧部族,也能得到充沛的戰馬,培育起一定數量的騎兵。韓國則憑借境內的鐵礦資源,培育起發達的軍工業,刀劍弓弩甲于天下。
在趙武靈王看來,趙國要想保衛邯鄲的安全,就必須消滅中山國。要想開疆拓土充實國力,就必須猛烈打擊林胡、婁煩、胡等游牧部族。要想進取中原和各諸侯國爭鋒,就必須在軍事上壓倒燕、秦、韓三國。
而要做到這一切,就得有一支來去如風、戰力彪悍的騎兵。
改穿胡服是培育騎兵的先決條件,全民騎射是選拔騎兵的必備要素,所以“胡服騎射”是決定趙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趙武靈王要堅決推行下去。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趙武靈王親自前往趙成府邸,向他說了一段話——
“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趙武靈王的這段話,有兩個關鍵點。
其一是趙簡子和趙襄子兩代英主,通過打擊游牧部族來開疆拓土,并沒有排斥“胡”這個字,你趙成反對改穿胡服,便是違背了祖宗遺訓和趙國的立國精神。
其二是中山國屢次侵略趙國,你趙成反對騎射強兵,便是忘記國仇家恨。
從政治層面來看,趙武靈王提出的這兩點,其實就是用祖宗家法和國仇家恨來壓趙成,一個比一個嚴重,都打在了趙成的要害上。
趙成沒辦法,只能低頭,同意胡服騎射。
位高權重的趙成都同意了,其他的反對勢力便沒有了主事者,也只能同意,不敢再提出反對意見。
胡服騎射,這才順利成為趙國的國策。
事實證明,“胡服騎射”是非常成功的。
趙武靈王是公元前307年開始改革的,經過一年的整兵備戰,次年,趙武靈王便統帥一支精銳騎兵討伐中山國,然后向西討伐婁煩、林胡,兵鋒直抵榆中(河套地區),逼林胡王獻馬而歸。
此次出征,趙武靈王橫行數千里,騎兵的機動性可見一斑。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出兵再伐中山,一戰奪取丹丘、爽陽、鴻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逼的中山王獻出四座城池,求趙武靈王罷兵休戰。
公元前301年,趙武靈王又一次統兵伐中山,這次中山王實在扛不住了,直接離開中山逃往齊國,做了流亡國君——
“趙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齊。”
再過六年,趙武靈王約齊、燕共同出兵,徹底消滅中山國。
至此,趙武靈王報了國仇家恨,趙國國勢也開始蒸蒸日上。
我們在前文說過,趙武靈王迎娶韓女做夫人,并冊立韓女之子公子章為太子,這件事為趙武靈王鞏固外部環境立下大功,也是符合趙武靈王當時的訴求的。
但趙國開始崛起以后,趙武靈王的訴求變了。
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的時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韓國爭鋒,這就意味著,他為了開拓趙國的利益,已經不再把韓國視為盟友。
這樣一來,公子章繼續做太子,便不符合趙國的利益,更不符合趙武靈王的訴求。
而且在這個時候,趙武靈王的開疆拓土方向也變了。
消滅中山國的過程中,趙武靈王逐漸打通中山故地靈壽,和趙國代地的交通聯系。
從此以后,邯鄲的兵力和物資,便可以通過靈壽、滹沱河、井陘關等交通要塞,順利投放到代地,打擊婁煩和林胡,在晉陜蒙一帶開疆拓土。趙國騎兵甚至還能渡過黃河,快速通過陜北,直插秦國都城咸陽。
很明顯,趙武靈王的開疆拓土新方向,在西北。
但趙國的地理環境,不允許他用常規的方式開拓西北。
因為趙國橫跨山西、河北,綿延千里的太行山,事實上把趙國分成東西兩部。如果趙武靈王仍然定居邯鄲,那么每次出征都要翻越太行山,再橫穿整個山西,才能抵達前線戰場。
以戰國時期的交通、經濟條件,這種戰爭模式成本太高、代價太大。
即便能從游牧部族手中奪取土地,由于太行山的阻隔,那些鎮守新領土的將領或宗室,也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導致趙國的開疆拓土難以為繼。
可如果趙武靈王和騎兵都定居在山西,就可以避免翻越太行山的勞苦、長途行軍的代價,由于他親自鎮守新領土,也不必擔心出現割據勢力,完全能以此為基地,繼續向外開拓。
毫無疑問,對于推動改革志在崛起的趙武靈王來說,這是最心儀的方案。
但是這樣一來,便必須有一個他信得過的人,鎮守國都邯鄲。
既然公子章已不是繼任國君的最佳人選,那選誰鎮守邯鄲呢?
趙武靈王的選擇是——公子何。
公子何的母親是趙女孟姚、外公是趙國大夫吳廣,屬于根正苗紅的趙國公子,和其他諸侯國沒有任何關系。選他做趙武靈王的接班人,可以得到趙國本土勢力的擁護。
此外,公子何年紀尚小,沒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必須依賴趙武靈王才能保住位置,那么趙武靈王就沒有大權旁落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武靈王便廢除公子章的太子地位。公元前299年5月,他又將王位禪讓給公子何,并任命肥義為相國,留在邯鄲輔佐新君,自己則以“國君父親”為名,稱為“主父”。
這項戰略計劃,史書上只有一句話:
“欲使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將自云中、九原直南襲咸陽。”
稍晚一些,趙武靈王又把山西的代地封給公子章,號安陽君,那意思就是:“兒子,不要做趙王了,跟著爹去打仗吧,以后給你弟弟守門。”
趙國的國土,原本就被地理環境分成兩部,現在趙武靈王又把公子章、公子何安置在代地、邯鄲,這就在人事上把趙國分成兩部。
可能趙武靈王認為,自己的安排既照顧到趙國的地理環境,又均衡了兩個兒子的地位,非常精妙。但他沒有考慮到一件事——
公子章曾經是趙國太子,趙國原本就是屬于他的,現在他怎么可能甘愿臣服在弟弟腳下?又怎么可能對趙武靈王沒有怨恨?
公元前295年,趙國的政治矛盾終究是爆發了。
那年,趙武靈王返回邯鄲接見趙國群臣,然后命群臣朝拜公子何。可能是想緩和家庭關系并安撫長子吧,事后,趙武靈王便和公子章、公子何同游沙丘,但住在不同的宮殿里。
就在沙丘,公子章動手了。
公子章和代相田不禮召集黨徒,準備以趙武靈王的名義召見公子何,等他孤身前來再一刀砍死。但肥義早已想到他們可能要動手,便親自前去試探,如果確實是趙武靈王召喚,再叫公子何過去。
結果,肥義死在公子章的刀下。
隨后,宗室重臣趙成和趙國大夫李兌,帶著四座城池的兵馬趕來,和公子章、田不禮爆發大戰。公子章的兵力不足,難以抵抗趙成和李兌,便跑到趙武靈王的宮殿,趙武靈王又把他放進去。
這個時候,趙成和李兌能怎么辦呢?
他們都和公子章開戰了,不能半途而廢吧,否則的話,公子章日后肯定要動用趙武靈王的關系,清算他們倆。
公子章跑進趙武靈王的宮殿里,要想誅殺公子章,就得驚動趙武靈王。在王駕前動刀兵可是公罪,在趙武靈王面前殺他兒子是私仇,要避免趙武靈王日后清算,最佳選擇是一不做二不休,趁機把他也殺了。
出于這樣的考慮,趙成和李兌帶兵沖進趙武靈王的宮殿,誅殺公子章和田不禮,然后封鎖宮門,不允許任何人出入。
三個月后,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殿里。
趙國難得一見的雄主,就此以一種非常荒誕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而在那個“國君能力決定國家命運”的時代,趙武靈王退場,也就意味著趙國的改革停滯,國勢難以向前。
那怎么評價趙武靈王呢?
我覺得吧,趙武靈王的開疆拓土戰略是無可厚非的,沒有問題,選擇接班人的方案不能說絕對正確,起碼有一定的道理。
趙武靈王的悲劇,真正原因不是好色、昏庸、廢長立幼,而是趙國的地理環境。
太行山把山西和河北隔開,那么橫跨兩地的諸侯國,勢必會產生兩個權力中心,而兩個權力中心又必然造成政治斗爭。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只有兩個方案——
要么把都城遷到太行山北端的北京,用彪悍的騎兵輻射河北,再以大同制衡太原、以太原掌控整個山西,兩條線并行。
要么把都城遷到太行山南端的洛陽或長安,用騎兵出河南、入河北,縱橫中原,再以運城制衡太原、以太原掌控太行山和大同,居高臨下俯瞰河北。
除了這兩個方案以外,沒有第三種選擇。
這就意味著,定都邯鄲且橫跨兩地的趙國,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論國君如何制衡,趙國的兩個權力中心爆發政治斗爭,都是遲遲早早的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趙武靈王,只是這種諸侯國的第一個試錯人罷了。
戰國時期,北京的燕國國力孱弱,洛陽的周王尊嚴掃地,有機會同時掌控山西和河北的,其實只有秦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