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近日披露了一起天價賠償案件,涉及一名6歲美國男童誤吞中國出口空調遙控器內的紐扣電池,導致永久性胃腸道損傷。
男童家屬起訴中國制造商,索賠1.252億美元,最終雙方以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7億元)達成和解。蘇黎世財險(中國)作為超賠層保險人,承擔了其中1.4128億元人民幣的賠償,刷新了國內單筆產品責任險賠付紀錄。
說實話,剛聽說這個新聞的第一反應是:這也太夸張了吧,不就是個遙控器里的紐扣電池嗎,怎么到了美國就能讓中國企業賠出這么大一筆錢?某巢奶粉在美國喝壞了多少個嬰兒都沒見賠償,難怪有網友懷疑是不是在往國外轉移資產或洗錢。
并且如果真的賠得那么狠,老美是判例法,這么判難免今后會有模仿的人,難保以后不會出現,美國那些走投無路的家長喂小孩吃電池。
現在的美國特別抽象,時不時就有個人的天價賠償案例,然而譬如911救災的消防員們、得州洪水夏令營死的孩子們,也就突出一個白死了,沒什么賠償,很矛盾。
夏威夷大火、洛杉磯大火不賠,馬丁路德金不賠,黑命貴不賠,印第安人不賠,現在天價賠了吞電池的小孩,再聯想到美國大火中媒體最關心今天的貓救沒救,這很美國。
話說回來,美國那套法律體系和咱們完全不是一個玩法,咱們的企業要是不提前搞明白,分分鐘能被罰到懷疑人生。
這事發生的也挺離奇,2022年7月,美國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家里玩空調遙控器,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把里面的紐扣電池給摳出來吞下去了。
這電池卡在消化道里,電解液漏出來,直接就把孩子的腸道給燒穿了。醫生后來診斷說,這孩子以后得終身治療,還得反復做手術,生活質量算是徹底毀了。
家長一聽這還得了,一怒之下就把生產這個遙控器的中國制造商告上了法庭,開口就要1.252億美元。
這時候可能有人要問了:明明是孩子自己把電池吞下去的,憑啥要讓廠商來背這個鍋?這就是美國產品責任法的厲害之處了。
人家陪審團認定,這個遙控器的電池倉設計有問題,小孩能輕輕松松就打開,這屬于重大設計缺陷。
紐扣電池個頭小,特別容易被小孩誤吞,所以行業安全規范要求必須嚴加防護。你看正規產品要么把電池完全藏在后蓋里,要么用特殊螺絲固定電池倉,就是不讓輕易碰到。
要是廠家偷懶,把電池倉設計得太容易打開,連小孩都能輕松取出電池,那出事被罰也不冤。
只是按照美國法律,只要產品本身存在缺陷導致傷害,哪怕消費者自己也有責任,廠商照樣得賠錢,而且往往是要往死里賠。
那這4000萬美元的和解金是怎么算出來的呢?這可不是隨便拍腦袋定的數字。醫療費、護理費、未來收入損失、精神損害賠償,每一項都往高了算。
美國法律講究的是要讓受害者恢復到沒出事之前的狀態,可問題是這孩子的損傷是終身的,費用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更狠的是懲罰性賠償這一塊,專門用來教訓那些安全標準不達標的企業,就是要讓它們長記性。
要是拿國內類似案例來對比,那差距可就太大了。2004年廣東有個女嬰誤吞塑料玩具,結果醫院誤診導致食道穿孔,最后法院只判賠了16萬人民幣。
這要是在美國,同樣的情況賠償金額能翻好幾百倍。為啥差距這么大?因為背后的法律邏輯完全不同——咱們講究的是填平實際損失,美國人則更強調懲戒和威懾作用。
有意思的是,這次賠錢的其實是蘇黎世保險中國分公司,因為涉事企業買了商業綜合責任險,超賠層保險給兜了底。
這種保險在國外很常見,專門應對天價索賠,但國內企業往往沒這個意識。很多中國老板一聽說保費這么貴就肉疼,可他們不知道的是,真要遇上事兒,賠的錢能讓公司直接關門大吉。
這個案子算是給所有出海的中國企業上了血淋淋的一課。
去國外做生意,產品安全標準必須得跟國際接軌,特別是兒童用品,設計上多裝一道安全鎖,包裝上多印一句警示語,可能就能省下幾個億的賠償金。
保險這塊也不能省,該買的保障一分錢都不能少,否則真遇上事,哭都找不著調門。
現在網上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挺兩極分化的。有人覺得賠這么多純屬訛詐,也有人認為就該讓企業長長記性。
但你還需要了解的是,美國這類超高的賠償,律師及其團隊往往會分走一大部分,因為美帝真的有一幫專業的訴棍團隊,打的就是這種針對企業的天價官司。而真正能給到孩子頭上的,肯定比想象的要少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