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2025年中日之間必然會涉及一場戰爭,歐美將成為日本作戰的堅實后盾!
日本前海軍少將矢野義昭,曾在2023年提出這樣大膽的預言。
然而,2025年已經過去一半,這場“世紀大戰”為何未出現?難道說會在下半年?
矢野義昭的預測
兩年前,前海軍少將矢野義昭,信誓旦旦地告訴全世界:2025年中日必有一戰,地點就在東海,而導火索,是中東局勢惡化,美軍難以兼顧。
在他看來中國會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窗口,迅速調動上千架戰機、以及六成以上的海軍主力,對日本展開“閃電式打擊”,意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兩國百年積怨。
甚至連結局都被他預設好了:日本最終不得不求和,而歐美則像如今援助烏克蘭那樣,在幕后源源不斷地向日本提供軍備支持。
然而,再美好的預言也必須面對現實。現實情況是,中日之間的經濟聯系早已密不可分。
戰爭本質上就是燒錢,更是自斷財路。豐田、本田、松下等日本國民級企業在中國設有大量工廠,支撐著無數上下游產業鏈。一旦戰火燃起,生產線停工、訂單中斷,最先陷入困境的將是日本自身。其本就脆弱的經濟體系根本承受不起如此劇烈的沖擊。
資本是最理性的,那些在中日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的企業家們,絕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利益被戰爭吞噬。
矢野口中描繪的歐美作為“堅強后盾”,恐怕只是他的一廂情愿。以美國為例,盡管與日本是盟友,但盟友是用來利用的,不是用來犧牲的。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真正目標是維護自身的主導地位,而非為日本與另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正面沖突買單。中國的軍事實力已今非昔比,我們的導彈足以覆蓋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所有軍事設施,海軍在家門口也有能力讓任何來犯之敵“有去無回”。
與中國的直接對抗成本極高,五角大樓早就反復計算過,結果都是風險遠大于收益。因此,一旦局勢緊張,美國最可能采取的是“戰略模糊”策略——喊幾句口號,賣點武器,然后隔岸觀火。
別忘了,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官方立場始終是“不持立場”,這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至于歐洲方面,更不可能給予實質性支援。俄烏沖突尚未平息,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仍在持續。
德國需要中國市場銷售汽車,法國依賴中國進口紅酒和奢侈品。為了一個關系遙遠的日本,得罪自己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歐洲政界人士還沒那么不明智。國際關系的本質永遠是以利益為導向,哪有什么無條件的“兩肋插刀”。
除了經濟與政治因素,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民意。近年來,中國專注于經濟發展,民眾深切體會到和平生活的可貴,誰也不愿回到那個動蕩不安、戰火紛飛的年代。
我國一貫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除非有人觸碰我們不可妥協的底線,否則,集中精力推動國家繁榮、提升人民福祉才是核心任務。
而在日本,民間的反戰情緒或許比外界想象的更為強烈。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歷史陰影依舊籠罩在日本人心頭。只要政府稍有戰爭傾向,國會門前便會聚集大批抗議者。
更何況,如今的年輕人早已通過動漫、游戲、美食與旅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這種看似柔軟卻堅韌的民間交流,正是一股強大的和平力量,使戰爭言論顯得格格不入。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戰爭幾乎不可能爆發,為什么還有矢野義昭這類人物不斷渲染“戰爭威脅”?
歸根結底,“中國威脅論”不僅是一種輿論工具,也是一種政治操作。將中國描繪成一個隨時可能發動攻擊的“危險鄰居”,可以為許多行動尋找借口,比如合理化大幅增加軍費開支、拉攏周邊國家組建排他性小團體、或是在國內經濟低迷時轉移公眾注意力。
矢野的“預言”與其說是對未來局勢的判斷,不如說是他內心期望的表達。他希望通過制造緊張氛圍,推動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實現所謂的“國家正常化”。這套“狼來了”的戲碼,并非基于事實,而是服務于特定的政治議程。
中日之間的小摩擦、小分歧或許會長期存在,但這與全面戰爭完全是兩個概念。因為所有人都清楚,一旦開火,就沒有真正的贏家。表面上看雷聲轟鳴,實則雨滴稀疏。真正的博弈,早已轉移到了戰場之外。
文章信源:法治平安淅川---2023.01.28:《中日3年內必有一戰?日本前少將:日本會被中國打成第二個烏克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