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是個坎”是民間的一種說法。
它是指人活到七十三歲或八十四歲時,可能會面臨健康問題,甚至生命之憂。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實際上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然而,對于七十三歲的老人來說,確實有三種情況需要格外關注。
01
積蓄耗盡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人老了,最怕囊中羞澀。年輕時總覺得談錢俗氣,人老了才明白,錢是尊嚴的底氣,是選擇的自由。
沒有錢,病痛來了只能硬扛;沒有錢,連兒女的孝順都可能淪為施舍。
鄰居王大爺年輕時一直打工掙錢,為孩子忙了大半輩子。
如今孩子都成家立業,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可現實給他沉重一擊。
王大爺年輕時沒交社保,沒有養老金,為了資助孩子們買房子,積蓄也所剩無幾。
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王大爺是不會看病的,他總是說:“挺挺就過去了,花那冤枉錢干什么。”
今年年初,他不幸的是得了腦梗,由于治療的不及時,落下了病根,走路一瘸一拐的。
如今,王大爺只能在小區里曬曬太陽,生活過得極其節儉,什么也不敢多買,什么也不敢多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
人一旦過了七十三歲,沒有錢的日子,真的太難熬了。
人到暮年,存折上的余額,才是晚年生活的底氣、享受生活的資本。
02
重病纏身
如今,有些人晚年手握豐厚的退休金,每日晨練、喝茶、旅行,把日子過成了詩。
但有些人卻沒那么幸運,困在病榻與藥罐之間,再多的積蓄也換不回曾經的步履輕盈。
而沒有了健康,再富足的晚年,也不過是一座鑲著金邊的囚籠。
親戚張大爺便是如此。銀行賬戶里的數字足以讓他安享晚年,可腦溢血卻讓他纏綿于病榻。
盡管有家人無微不至地照顧,盡管經濟上已無后顧之憂,但張大爺身體去失去自主活動的能力。
張大爺的房間里擺滿了各種藥品和醫療器材,這些冰冷的物品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張大爺的眼神中充滿了落寞和無奈,那曾經唾手可得的藍天白云、鳥語花香,如今變得遙不可及。
有老友來看張大爺,他總忍不住淚眼婆娑:“看看你們,我活著真沒意思。”
人過了七十三歲,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富足的物質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沒有健康的身體,再美好的生活也只能停留在回憶中。
晚年的生活,不僅需要經濟的保障,更需要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03
孤獨無依
人老了,總以為金錢可以困住手腳,疾病讓人頹廢,孤獨也能讓人心如死灰。
房間里除了自己的呼吸聲,再沒有任何聲音,靜得仿佛時間都靜止了。
窗外的喧囂已與自己無關,曾經熱鬧的家,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孤。
鄰居李阿姨就是這種情況,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老伴已離她而去。
曾經歡聲笑語的家,如今只剩下張阿姨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
清晨醒來,李阿姨吃完早餐,就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發呆;好不容易熬到傍晚,看著孩子們在窗外嬉戲,越發感到孤獨。
李阿姨雖然經濟富足、身體健康,但如影隨形的孤獨,也讓她感到度日如年。
孤獨是一種心靈的空缺。
如果沒有親人的陪伴、沒有朋友的交流,那種內心的孤獨感依然會讓人感到無助。
人過七十三,孤獨就像一場無聲的雨,淅淅淋淋地滴在心上,打濕了曾經的幸福,模糊了現在的美好。
人過七十三,是長壽的象征,但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階段。
我們得提前準備,不能讓積蓄耗盡,重病纏身,孤獨無依,這三種可怕的情況出現。
七十三不是鬼門關,而是本息結算日。
那些年輕時欠下的健康債、疏忽的溫情賬,終會連本帶利找上門。
真正的長壽秘訣,是年輕時給予自己足夠的關愛,才能在暮年時感受到那份來自心底的安寧。
作者簡介:微涼如夢,喜歡文學,希望用文字來表達詩和遠方
平臺簡介:
顧一宸,青年作家,專注于情感治愈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
著有《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寫作變現:新媒體爆款高效進階》等書。
關于文章講到的觀點,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