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那天,楊老爺子被兒子推著輪椅去給海鮮店剪彩。太陽火辣辣照著,老爺子穿著白襯衫,瘦得皮包骨頭,蹬著老布鞋,坐在輪椅上。老人家目光呆滯,眼神渙散,反正就是一個九旬老人應該有的樣子。
隨著剪彩儀式完成,周圍掌聲稀稀拉拉,有人舉著手機拍。誰也沒想到,幾小時后老爺子午睡時安詳地走了。網上炸了鍋。有人說楊少華那幾個兒子是“啃老榨汁機”,有人說“讓老爹這么熱天出來站臺,還是人嗎?”罵得一個比一個狠。
我們看見視頻的評論區里好多人跟著喊“心疼”“被榨干”,甚至還有人罵主辦方“沒人性”。乍一看挺解氣,可咱靜下心來琢磨琢磨,這事兒真像大伙兒想的那樣嗎?咱別先忙著拍桌子罵街,先把事兒掰扯清楚再說話,或許就明白為啥不能隨便“打抱不平”了。
首先,您看見的“辛苦”,未必是人家心里的“苦” 好多人說:“都多大歲數了,最后一天還在掙錢,太可憐了!”這話乍聽著沒錯,可您知道那場活動是干啥的嗎?是商業活動不假,但有可能是老先生早就答應好的活兒。
老一輩人講究“一口唾沫一個釘”,答應了就得做到。就像咱街坊張大爺,退休了還每周去公園幫人寫毛筆字,兒女勸他歇著,他說:“人家提前倆月就說好的,我不去人家咋辦?”
再說了,楊少華先生是說相聲的,一輩子站在臺上跟觀眾樂呵,對他來說,上臺可能不是“干活”,而是“過癮”。
很多老人,八十多了還天天搬個小馬扎去胡同口跟老哥們兒下棋,你說他圖啥?圖的是那口熱鬧氣兒。有些老爺子老太太,你讓他在家待著不動彈,他反而悶得慌。說不定那場活動,老先生往臺上一站,看見底下觀眾樂,他自個兒心里也美著呢?
還有人說“家人怎么不管著點”,可您知道人家家里啥情況嗎?也許老先生自個兒硬朗著呢,前一天還跟兒子說“我能去”,家里人拗不過他?就像有些奶奶,過生日非自個兒下廚房包餃子,說“你們包的味兒不對”,你說這是兒女不孝順還是老太太閑不住?有時候老人的“倔強”,是他們跟這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外人看著心疼,人家自個兒可能覺得是“主權”。
其次,網絡上的“義憤”,常是沒戴“眼鏡”的誤會?,F在網上有種風氣,看見啥事兒先貼標簽:老人干活=被剝削,明星露面=撈錢,商家搞活動=沒良心。好像不罵兩句,就顯不出自個兒有正義感。
可您想過沒,您隔著屏幕看見的,可能就是一張照片、一段視頻,連前因后果都不知道,就跟看見鄰居家孩子哭了,扭頭就跟人說“肯定是爹媽打了”,結果人家孩子是摔了一跤,您這不是瞎傳話嗎?
就說這場活動,有沒有可能是老先生主動要求參加的?就像侯寶林先生,晚年身體不好還堅持給徒弟們說段子,他圖的是錢嗎?圖的是那份對行當的感情。楊少華先生從舊社會說相聲到現在,舞臺對他來說可能跟自個兒家客廳似的,進去站著就舒坦,您非說他是“被逼的”,這不等于硬給人扣帽子嗎?
還有人拿“最后一天”說事兒,覺得“都快不行了還折騰”,可誰知道老先生那天狀態咋樣?也許那天他精神頭挺好,跟大伙兒聊得哈哈笑,回家還吃了倆包子呢?人老了,身體狀況本來就有起伏,咱不能拿自個兒的“想當然”去套別人的生活。
“打抱不平”是好心,但得先問問“人家需不需要”。咱都理解,網友們嚷嚷著“心疼”,本質上是善意,覺得老人該享福,不該再勞累??蛇@善意要是沒弄清楚情況,就容易變成“好心辦壞事”。
就像小區里有個老太太擺攤賣鞋墊,有人拍照發網上說“兒女不孝”,結果人家老太太是覺得閑著無聊,擺攤是為了跟人聊天,兒女條件挺好,天天來攤位前送飯。您這通“同情”,鬧得老太太后來都不好意思出攤了,這算哪門子好事?
再說了,楊少華先生一輩子在娛樂圈里混,啥場面沒見過?人家對自個兒的身體、對工作的安排,肯定比咱清楚得多。就像咱單位老領導,退休后被返聘,家里人都支持,說“他在家待著就犯嘀咕,去單位反而精神”。
有些老人啊,你讓他徹底脫離熟悉的環境,他反而覺得自個兒“沒用了”。商業活動也好,演出也罷,只要老先生自個兒愿意去,那就是他的選擇,咱外人瞎操心,不如尊重人家的決定。
現在網上太多“非黑即白”的判斷了:只要是商業活動,就是“銅臭味”;只要老人工作,就是“被壓迫”。可這世界哪有那么簡單?就有些事兒,背后是人情,是熱愛,是比“掙錢”更實在的東西,您光拿自個兒的尺子量,準得量歪了。
對逝者,咱多留點“理解”,少點“審判”。說到底,楊少華先生是位老藝術家,一輩子給大伙兒帶來笑聲,咱就算不了解他最后一天的具體情況,也該多往好的地方想,別上來就把人想成“被欺負”的樣子。
現在網絡上太愛“審判”了,看見個事兒就急著當“法官”,可咱連“案卷”都沒看完呢。與其急著罵誰,不如想想:要是咱自個兒老了,想干點自個兒喜歡的事兒,結果被人指著鼻子說“你肯定是被逼的”,心里得啥滋味?將心比心,咱對老人,尤其是對過世的老人,能不能多點寬容,少點臆測?
再說了,老先生的家人啥感受?人家正難過呢,網上一堆人嚷嚷著“你們怎么讓老人這么辛苦”,這不是往人傷口上撒鹽嗎?
說了這么多,不是說商業活動就全對,也不是說老人就該一直工作,而是想說:在網上看見事兒,別急著拍案而起,先問問“這事兒到底是啥樣”,“我是不是真弄清楚了”。就像去菜市場買菜,您不得先問問價、看看秤嗎?咋到了評論別人生活的時候,就忘了先“打聽打聽”呢?
楊少華先生的一生,是說相聲的一生,要是他最后一天還能站在臺上,跟觀眾樂呵樂呵,說不定這就是他自個兒想要的“謝幕”方式。
咱作為看客,與其隔著屏幕替人“委屈”,不如多想想他留下的段子,樂呵樂呵,這才是對老藝術家真正的尊重。 以后再遇上類似的事兒,咱先沉住氣,別讓“打抱不平”成了“添油加醋”,等把事兒弄明白了,要是真有委屈,咱再一起撐腰也不遲,您說對吧?
您這么急著打抱不平,這是病,抓緊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