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眼前這個247口人的小山村,家家戶戶住著別墅,村口停滿了豪車,村民人均資產過百萬,就連村口的小賣部都擺著進口紅酒。
誰敢想30多年前,這個村的村民要踩著泥巴路去鄰村討飯,女孩們寧肯遠嫁窮山溝也不愿留下。
是什么讓這個曾經的“破落戶”,搖身一變成了湖北最富的村莊之一?
這一切,都繞不開一個叫周寶生的男人。
【從“瘋子”到“領路人”】
1953年,周寶生出生官橋八村。當時的官橋八村是出了名的三多村:光棍多、討飯多、茅草屋多
全村300多畝地,大半是“望天收”的坡地,只要一場暴雨就能沖垮半季收成。
周寶生小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兄妹5人擠在一間茅草屋里,冬天寒風從墻縫里灌進來,全家人只能裹著破棉絮取暖
17歲的他當上了生產隊隊長,可手底下的社員連像樣的農具都沒有。春天播種,社員們餓得沒力氣,周寶生只能帶頭啃樹皮
村民王臘芝至今記得,她剛嫁過來時,婆家連個像樣的灶臺都沒有,做飯得蹲在地上燒柴火。
有次兒子發高燒,家里湊不出5塊錢醫藥費,她抱著孩子在雨里走了10里地,跪在鄉衛生院門口哭,才求著醫生給打了針。
1981年一場大旱讓整個官橋八村的處境更加窘迫,全村一半以上的人家鎖了門外出討飯。
剩下的村民都跟著周寶生去水庫挑水救苗,可水庫里的水早就見底了,只挑回半桶泥漿
晚上開會時,有個老漢哭著說:“咱們散了吧,各奔前程算了。”
那天夜里,周寶生一個人在田埂上坐了整夜,他布滿紅血絲的眼睛直勾勾盯著破落的官橋八村,隨后站起身:“官橋八村不能就這么完了!”
周寶生真正找到出路,是他看到縣里鄉鎮企業的工人們穿著干凈的藍工裝吃著白米飯的那天。
“光靠守著幾畝田等“老天爺賞飯吃”,大伙永遠過不上好日子,我們也要辦工廠!”
村民一聽直接就急了:“寶生,你是不是窮瘋了
“是呀,咱村連買化肥的錢都沒有,還辦工廠?”
“我看就是你自個想趁機撈錢,敗家子。”
“我看三年前咱們就應該散伙。現在還想讓我們走彎路,真當我們是傻子。”
周寶生不說話,只是獨自在心里琢磨從哪下手。
窯廠!那還有幾個會打鐵的老匠人,對!我們就從最簡單的農具修理廠做起。沒錢買設備,我們就去廢品站撿廢鐵,沒技術,我們就去縣城找農機廠的師傅學!”
一些村民搖搖頭,嘴里嘀咕著“瘋子”轉身走了。但好在還有些人留了下來跟著周寶生干
可是啟動資金讓大家伙發了愁,周寶生立刻把家里唯一的耕牛賣了,又跟親戚朋友借了個遍。
妻子拽著耕牛的牽繩哭著說:“你這是把家底都砸進去了,萬一賠了,咱們全家喝西北風啊?”
當時的畫面周寶生現在想起來就心疼,可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為了全村人能吃飽穿暖,那時的他別無選擇。
1985年春天,官橋八村農具修理廠開張了。第一筆生意是給鄰村修拖拉機,賺了80塊錢
周寶生拿著錢,買了20斤豬肉,在村里大擺宴席。看著碗里的紅燒肉,一輩子沒吃過幾頓飽飯的老漢們,眼淚直流。
后來農具廠因為技術落后,眼看就要倒閉。周寶生又把農具廠改造成了閥門廠。為了推銷他們廠的閥門,他蜷著身子睡在火車座位底下,帶著樣品全國跑。
1990年,閥門廠終于盈利了,村里第一次給村民發了年終獎——每人200塊。村民陳建國拿著錢,給媳婦買了件紅棉襖,那是她嫁過來8年,第一次穿上新衣服
閥門廠的成功,讓周寶生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也有越來越多的村民跟他一起干
周寶生知道要想每年都有錢給村民發獎金,就必須多些出路。
1993年,他聽說縣里要建水泥廠,立刻帶著村干部找上門,爭取到了合作機會。
那段時間,周寶生白天在水泥廠盯工程,晚上回村處理村務,每天只睡4個小時。
有次他摔傷了腿,躺在病床上還開會。面對妻子的責怪,他笑著說:“官橋八村富不起來,我這條命留著也沒意思。”
水泥廠投產后,年產值很快突破了千萬。
村里修起了第一條水泥路,蓋起了新學校,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能領到50塊養老金。
1998年,村里開始蓋樓房,第一批村民搬進了兩層小樓,搬家那天,村民特意請人寫了副對聯:“昔日茅草屋,今朝小洋樓;多虧共產黨,全靠領頭人。”
【村莊變了樣,人心也變亮】
隨著村子越來越富,周寶生開始規劃“別墅村”。2010年,村里統一建起了136棟別墅,每棟300多平方米,帶花園和車庫,村民只需出10萬塊就能入住,剩下的由村集體補貼。
搬家那天,王臘芝摸著別墅的瓷磚哭了:說自己這輩子到老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多虧了寶生。
如今的官橋八村,早已不是當年的窮山村。村口的“田野集團”大樓氣派十足,旗下有12家子公司,年產值突破50億
在村里幼兒園上學的孩子從小學英語、練鋼琴,老年活動中心里,老人們打臺球、練書法,每月還能領到3000塊養老金。
村民的日子過得滋潤,但周寶生常說:“錢再多,也買不來好風氣。”于是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規定婚喪嫁娶不能大操大辦;建起了“道德銀行”,村民做好事能積分,積分能換生活用品。
看著全國文明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的牌子,有人問周寶生,官橋八村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他說:“敢想敢干,吃虧在前。”
周寶生當書記40多年,從沒拿過村里一分特殊待遇,俯瞰整個官橋八村,最扎眼的就是別墅群里的一間破房子那是周寶生的家
周寶生今年72歲了,可他還在忙。忙著帶村民搞“數字鄉村”,要讓官橋八村的農產品通過直播賣到全國。
“你們這代人,要讓官橋八村的故事,能一直講下去。”這是他對直播基地的年輕人常說的話。
周寶生用40多年的堅守證明,農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詞,只要找對路子,小山村也能闖出大天地。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鄉村依然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官橋八村的奮斗故事,正在中國大地上不斷上演。還有更多像周寶生一樣的人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再貧瘠的土地,也能種出希望的果實。
鄉村振興看官橋八組
2024-11-11 17:34·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