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到了,人沒到,印度工程就擱那兒曬太陽。2300噸的盾構機橫躺孟買工地半年,連螺絲都沒擰上。
原因很簡單:尾款拖著不付,簽證卡著不批,嘴上喊合作,手底下一招“殺豬盤”。
想借德國的殼,繞開中國的手,結果全世界都看笑了。
德國人尷尬笑,中國人攤開手,機器就在那兒,裝不裝得起看你自己。
所謂“印度制造夢”,就這樣被自己抬腳一踢,踢翻了。
今天這篇,就把這出“大國工程笑話”,從頭理一遍。
一臺盾構卡住一座城
2020年3月,中國長沙。一臺直徑12.19米、長80米、重達2300噸的盾構機從鐵建重工廠房緩緩駛出,這是為印度孟買沿海公路隧道項目量身打造的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構機。
設備分解為上百個精密部件,通過海運方式啟程,于4月30日抵達孟買施工現場。項目承建方是印度Larsen & Toubro公司,屬當地頂級基礎設施承包商。
項目現場看上去一切就緒,盾構機運抵當天即完成吊裝卸貨,等待組裝調試。但問題從這里開始發酵。
這臺設備只能由中國工程師組裝測試,且需要至少兩個月時間完成。
孟買市政公司在項目說明會上承認,“該盾構機涉及超過100個分部系統,任何一項技術錯漏都將導致整體運行失敗。”
設備是先進的,工程也急著推進,但人進不去。
2020年9月,印方出臺簽證限制政策,中方工程師申請長期工作簽證被無限期擱置。理由歸于“疫情防控與邊境安全”。
技術人員被卡在簽證環節,盾構機就此停擺。
工程一拖再拖,印度方面一邊公開強調“自主施工”,一邊暗地向在印其他項目上的中國工程師“請求支援”。
比如孟買地鐵三號線已有中方技術人員入駐,施工方試圖請求他們“兼職組裝”。
然而該盾構機體積和技術參數遠超標準地鐵設備,調試門檻高,跨系統操作難度極大。
結果是,半年過去,設備仍停在工地旁,覆蓋帆布,長草銹跡斑斑。
這一幕,被《印度時報》拍成封面圖刊出,標題寫得直接:“沒了中國人,這臺盾構機連響都響不了。”
現場監理專家接受采訪時更直接:“喊抵制喊得響,可真要打隧道,還得靠中國。”工程本想向前挖,結果卡在“誰來裝”上面,誰來?
中國工程師進不來,印方自己拼不上,這機器只能干看。
印度尾款“殺豬盤”,誰來買單?
這場僵局,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賬面問題。
三臺盾構機,合約總價近4億人民幣,印方僅支付前期定金與運輸費用,剩余款項拖延至今未清。
印度國內媒體雖未披露具體金額,但已在2024年外交層面引發連鎖反應。
2024年10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印度。會談間,印方部長當著記者面向德國副總理哈貝爾“投訴”:德國企業無法對印供貨,是因為“中國卡了設備”。
哈貝爾回答含糊,其后德國外交部澄清:涉事設備確為德國品牌,但生產地點、裝配和出廠測試均在中國長沙完成。
換句話說,所謂“德國貨”,是中國制造。中國不放貨,德國也幫不上忙。此事成為印度國內媒體“反向曝光”的一個標志節點。
原本想借“國際供應鏈”繞開中國,最后被鏈條反咬一口,連“中間商”也無法承擔本不屬于他們的后果。
技術進不來,設備動不了,印度地鐵三號線和孟買沿海隧道兩項標志性項目全部陷入停滯。
這些工程被莫迪政府當成“2047強國愿景”計劃的象征,工程外殼雖在,內容已癱。
按照原計劃,孟買隧道通車時間為2024年底,現在官方將竣工期調至2026年,但《德干先驅報》稱,“項目現階段工程量完成不足30%,即使恢復工作也將大幅延期。”
印度工程學會2023年評估報告指出:全國范圍內55%以上的大型基建項目嚴重依賴中國制造的盾構設備、掘進技術及后續調試服務。
而在孟買地鐵3號線項目中,18臺全斷面掘進機中有8臺為中國制造,另外10臺雖品牌為西方國家,但實際產地依然是中國。
中國產品為主力設備,卻被印方以政治理由限制進場人員,技術人員被拒、尾款不付、設備擱置,最后卻轉身對外“投訴封鎖”,這一輪操作,看似自信實則混亂。
印方認為,硬拿一口氣可以換來自主,但現實給出答案:設備背后是標準,標準背后是能力,能力背后是信任。哪一環少了,都不成系統。
想修地鐵先修人心,印度夢卡殼現場
2020年12月,《長沙晚報》曾報道,中國鐵建重工為印度量產的三臺盾構機在長沙順利下線,現場有印度AECOM公司隧道專家Giovanni、Larsen & Toubro項目經理Singh、大孟買市政公司總工程師Mohan等人出席儀式。
三方握手合影,背景布滿“合作共贏”的標語。
不過這個“共贏”,兩年不到,就被現實撕碎。
項目走到2024年尾聲,合作破局:中方技術團隊進不來,印方尾款拖著不結,輿論上打“中國制造靠不住”的旗,外交上又喊德國“幫個忙”。
2024年下半年,孟買項目承建單位L&T多次向印政府提交“豁免申請”,請求允許中國工程師以“技術支援”身份入境,均未獲批。
公司工程部一度提出“尋找本地替代人員”,但在演示中,掘進系統測試直接出現4次連跳報警,系統鎖死。
2025年初,印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部披露,全國25條地鐵在建線路中,有12條遇到“進度異常”,其中大部分歸因于“核心部件與維護人力缺口”。
從項目卡殼到戰略撞墻,印度這一輪對抗思維,讓“大國夢”掉進自己設的坑里。修地鐵不是喊口號,造強國更不是扣設備。
參考資料:
印度向德國抱怨,中國不賣我們盾構機.北京日報.2024-11-01
中國盾構機讓印度焦急等待,“世界工程機械之王”完成逆襲.澎湃新聞.2020-09-29
就為這,印度人正眼巴巴等著中國工程師.中新網.2020-09-14
郁悶了:沒了中國人,印度這件事干不了了.中國經濟網.2020-09-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