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80字,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文章首發于“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后臺留言。
7月11日,以色列《時報》和國家廣播公司同步爆料:特拉維夫正敦促華盛頓重啟空襲胡塞武裝,理由是“這已不再只是以色列的問題”。
以色列想打胡塞,美國想嗎?紅海航線的背后,真正坐不住的,到底是誰?
停火協議兩月即破,胡塞武裝為何突然“復工”?
本周,胡塞武裝連襲兩艘商船,一艘沉沒紅海,一艘嚴重受損。襲擊對象為“與以色列有關聯”的船只, 胡塞領導人親口承認,只要以色列不撤出加沙,“紅海禁航”將持續。
這場突襲,標志著今年5月由美國主導達成的“臨時停火協議”徹底失效。該協議原旨在中止沖突、恢復航運;美方承諾停止空襲,胡塞承諾暫停封鎖紅海。美國防部官員曾宣稱“這是邁向穩定的積極一步”,如今這一判斷已被打臉。
究其原因,胡塞武裝并非“反悔”,而是再次明確其本質訴求:在紅海的行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加沙。自2023年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已多次為聲援巴勒斯坦,對以色列及其盟友相關船只發動襲擊。
但為何偏偏在此時動手?
伊朗布局,胡塞成“代言人”
胡塞武裝雖是也門民族力量,實際上是伊朗“地區代理人網絡”的一部分。近年來,德黑蘭不斷通過胡塞、真主黨和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實施“遠距離威懾”。《中東觀察》7月10日指出,自4月起,伊朗加強了紅海、黎巴嫩、伊拉克的代理人聯動,形成“區域三角震蕩”。
胡塞此番出手,既回應加沙局勢,也配合了伊朗戰略。在當前伊核談判陷入僵局、美國對伊制裁加碼的背景下,德黑蘭需要“側面增壓”,借胡塞之手制造國際壓力。換言之,胡塞襲船,是伊朗間接與美國的又一回合交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胡塞襲擊選擇的是希臘和巴拿馬籍商船,間接與以色列有關,但并非軍用目標。這種“模糊攻擊”更具威脅意味,制造恐慌、提高風險溢價,卻避免直接與美軍開戰。
以色列“拉盟友”:真為紅海,還是另有圖謀?
對胡塞復工的第一強烈反應,不是來自美方,而是以色列。
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稱,軍方已向美方傳遞“緊急情資”,并要求“美以聯合”展開打擊行動。具體建議包括:重啟空襲、封鎖紅海水道、甚至組織“區域多國打擊小組”。
但從時間線和表述來看,以色列真正關心的可能不是紅海,而是加沙。
當前,加沙戰事陷入拉鋸。聯合國、歐盟等多方敦促以色列“停止對平民過度使用武力”。美媒《政客》披露,白宮內部對內塔尼亞胡“無休止的進攻計劃”深感不滿,多次要求其控制軍事規模。
在此背景下,紅海沖突恰好“分散火力”:一旦世界和美國重新聚焦紅海,便難以同時在加沙施壓。同時,以色列也可借胡塞之“威脅”重新定義安全議題,將“打擊恐怖主義”重新放上臺面,掩蓋在加沙的“種族滅絕”暴行。
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公開表示,“紅海襲擊并非地區問題,而是國際安全問題”。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美歐不能再袖手旁觀。
美國進退維谷:動手難、坐視不管更難。
面對以方催促,美方并未迅速回應。五角大樓內部多有分歧。
一方面,胡塞襲擊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據《彭博社》估算,紅海事件致使Suezmax型油輪運費在兩日內上漲27%;歐亞航運公司正考慮繞道非洲,每船增加18-21天航程,成本翻倍。
美國能源部警告:若紅海持續封鎖兩周,全球油價將突破每桶100美元,或重演2022年“能源動蕩”。在通脹預期剛剛穩定的當口,這對美國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
但另一方面,美國重啟空襲胡塞,意味著破壞剛建立的溝通機制。今年5月的停火協議達成后,美國通過阿曼建立秘密通道,期望以“低強度接觸”維系地區平衡。如貿然動手,將再度失去斡旋主導權。
更關鍵的是,美軍已陷“多線作戰”:
駐伊拉克美軍頻遭火箭彈襲擊,至今已有15起未公開襲擊事件。
加沙的以色列后勤保障需美軍全力維系,尤其彈藥和無人機系統。
敘利亞戰區頻現IS殘余復活跡象,美軍不得不分兵增援。
再開紅海戰線,無疑“燒干彈藥”。一名五角大樓分析師在《外交事務》撰文直言:“中東需要冷卻,而非再點燃。”
所謂“多國聯盟”:只剩口號?
以色列提出的“多國打擊聯盟”,現實操作性幾何?
首先看美國盟友:英國首相斯塔默表態“將優先維護全球航運自由”,但未承諾軍事介入。法國總統馬克龍剛剛宣布“為加沙和平推動歐盟獨立外交”,幾無可能再為以色列火中取栗。德國則因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已削減其駐中東部隊。
阿拉伯世界更復雜。沙特與胡塞剛剛實現停火,尚未完成全面談判,若參與空襲,等同宣布談判破裂。阿聯酋專注經濟轉型,不愿再卷入動蕩。
至于“志愿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雖對紅海局勢表示關切,但并未擁有足夠藍水海軍,無法實質介入。
結論顯而易見:所謂“多國聯盟”,除美以外,只能靠紙面支持。
胡塞的下一步,會停嗎?
當前局勢遠未見降溫跡象。
胡塞高層7月10日晚再次發表聲明:“任何接入以色列港口的船只,無論國旗為何,皆視為敵對。”
據Lloyd's List分析,截至2025年7月,全球有近26%的貨輪在過去一年曾靠泊以色列港口,其中不乏新加坡、希臘、挪威等國船只。這意味著,紅海封鎖將波及亞非歐三大航線,影響規模遠超年初。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已開始加強導彈系統布防,并在荷臺達周邊部署新型遠程無人機。這些舉動表明,其“海上游擊戰”或將進入升級階段。
那歸根結底,這場危機誰真想打,誰想躲?
以色列:不僅作為其能源供應的重要通路紅海航線被掐住,貿易“生命線”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紅海航線也是全球供應鏈樞紐,或能借“國際影響”讓對其的批評轉向、轉移矛盾。
但以色列可能忽略了一個重點,胡塞巧妙地將“巴勒斯坦問題”與“全球航運安全”綁定,并向國際社會傳遞一個明確信號--以色列不在加沙停手,全球市場都受影響。
伊朗:借胡塞牽制美軍、施壓談判,為自身贏得更大操作空間。
胡塞:彰顯“巴勒斯坦守護者”角色,展現出弱勢一方面對霸權并非毫無還手之力,極大放大了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同時,擴大了在也門內部影響力,并在與沙特的和談中提高籌碼。
美國:左右為難,打是風險,不打是“放任”。眼下只能寄望“紅海局勢受控”,但問題是局勢可控么?
紅海的下一顆炸彈,會在哪個油輪上炸響?
2023年底,紅海已被外媒稱為“最可能引爆全球新戰區的海域”。半年多過去,這一判斷正變得愈發貼近現實。
胡塞敢襲船,以色列想破局,美國敢動手嗎?紅海不再是一片國際水道,而是一面折射中東博弈的鏡子。
圖片源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