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王權與財富,我并不畏懼戒律與清規,只渴望與心愛的人長久相伴,緊密追隨……
楊潔導演親自創作的《女兒情》不僅成為86版《西游記》里的經典配樂,而且也深刻展現了她與第二任伴侶王崇秋攜手共度48載風雨歷程的真摯情感。
在六七十年代那個思想尚未開放的年代,楊潔在年滿四十之際,勇敢地克服重重困難,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堅定地選擇了再婚,與比自己小十四歲的王崇秋結為連理。
當時,楊潔已經成為央視的知名導演,而王崇秋則僅是一位新轉行的攝影師,剛開始涉足攝影領域。
他們的年齡、事業成就以及戀愛經歷均顯得格格不入,以至于有人堅信,他們的婚姻關系恐怕難以維系超過一兩年。
時光荏苒,已過去56年,楊潔導演離世已有8載,而她的丈夫王崇秋仍舊對她念念不忘,即便是家門一進門處的墻上,依舊懸掛著楊潔導演的肖像。
他們的愛情與婚姻,正如他們共同創作的經典作品《西游記》,歷經重重磨難與考驗,終于走到了今天,成為了文藝領域的一段美談。
01
楊潔,1929年出生,其父楊伯愷,系一位烈士,曾執筆于《華西日報》,不幸于1949年12月7日在成都英勇獻身。
楊潔的母親名為危淑元,她出生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世家,是一位典型的名門淑女。而楊潔的表姐危拱之,則曾是葉劍英元帥的伴侶。
由于歷史的久遠性以及時代的動蕩不安,楊潔的出生地一直未能確定,有人認為她出生于湖北的麻城,另一些人則堅稱是河南的信陽,還有說法認為她的出生地位于四川。
或許,就連楊潔自己也不清楚。
在父母的熏陶下,楊潔自幼便對閱讀情有獨鐘,特別是文藝類書籍,她不僅在《華西日報》上發表了多篇作品,包括文章和小說,更被譽為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
1945年,楊潔在父親的托付下,被轉交給友人,隨后被送往延安接受教育。此后,她又在張家口的華北聯合大學繼續深造。學業完成后,楊潔投身于解放軍,并在文工團擔任了職務。
那時,楊潔不僅容貌迷人,而且歌聲悅耳,更兼她在寫作領域頗有造詣,于是她毅然決然地從演員行列轉型,成為了一名播音員。
1949年6月2日,青島宣告解放,正是在這一天,青島人民廣播電臺的楊潔同志,于當晚向全市播出了關于“青島解放”的首條新聞報道。
也就是在青島工作期間,楊潔結識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周傳基。
周傳基比楊潔年長四歲,他出自顯赫的家族,其曾祖父曾是民國時期的總理周自齊。家境富裕,他自幼便受到了優質的教育。
1950年,周傳基自大學畢業之后,便投身于青島人民廣播電臺的行列,在那里,他與楊潔初次相遇,便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周傳基身材高挑且苗條,總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模樣,眼戴眼鏡,天氣寒冷時還會披上一條圍巾。他的談吐間流露出外語的韻味。在容貌與學識兩方面,他與楊潔堪稱絕配。
次年,他們毅然決然地違背了雙方長輩的意愿,于青島登記成婚。婚后,楊潔接連誕下三個孩子。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性格差異和生活觀念的不同逐漸顯現。
1953年,楊潔不幸患上了重病,此病甚至導致她不得不接受手術,切除了四根肋骨。他們倆在性格上都較為剛強,因此在處理家庭責任及育兒問題上,意見出現了分歧。
經過一年的時間,楊潔的肺活量明顯下降,不及往昔,因此她不得不從臺前崗位調整至幕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職。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周傳基則繼續留在青島工作。
長時間的聚少離多,讓兩人本就存在裂痕的感情更加岌岌可危
隨著那個特殊時期的來臨,周傳基因出身問題而遭受波及,性情變得易怒且反復無常,時常與楊潔發生激烈爭吵。
楊潔體質單薄,既無法與對方爭執,亦無力與之抗衡,只能緊擁著孩子,默默垂淚,對那不幸的婚姻生活心生無盡的悲哀。
在1963年,楊潔決定不再忍受現狀,于是向周傳基提出了離婚的要求,并且成功爭取到了三個孩子的監護權。
自那以后,楊潔身兼單親母親與職場女強者的雙重身份,既要悉心照料孩子,又要努力打理事業,在親朋好友眼中,她堪稱女中豪杰。
也是在此期間,她認識了比她小14歲的攝影師王崇秋。
02
1965年,王崇秋完成了從軍旅生涯到文職工作的轉變,加盟北京電視臺,開始了他的攝影師生涯。與此同時,楊潔以其卓越的導演才華,已經在業界嶄露頭角,她執導的評劇《雙玉蟬》和京劇《玉堂春》等戲曲文藝作品,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
盡管他們不屬于同一部門,卻時常有所協作,久而久之,彼此之間逐漸熟悉起來。
那時攝影機尚屬罕見之物,是臺內的珍貴資產,眾多部門共享同一臺設備,因此王崇秋若想掌握攝影技巧,唯有依靠個人不懈鉆研,從各類書籍中汲取經驗。
就在這一刻,楊潔慷慨地遞給他一臺自己出資購置的相機,接著說道:“想要掌握攝像攝影的技巧,光看書是遠遠不夠的,實踐才是關鍵所在。”
隨著交往的深入,王崇秋察覺到楊潔對生活的態度頗為簡約,對藝術的追求則極為純粹。她似乎難以區分善惡,總是懷著一腔熱情,一心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由于她不擅長與人交往,行事方式與眾不同,因此同事們戲稱她為“逍遙派”,她處理事務時只遵從自己的興趣,對其他方面則不予理會。
正是這種獨特的個性和滿腔熱情,深深觸動了王崇秋的心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融入了“逍遙派”,致力于攝影技藝的深入研究,不久便讓楊潔對他刮目相看。
1967年,經過兩年的相互陪伴,他們已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彼此的三觀高度契合。春節過后,王崇秋終于無法抑制內心的情感,勇敢地向楊潔表達了自己的愛意。
楊潔聽聞此事后,驚訝不已,隨即果斷拒絕了他,并且特意與他保持距離。他內心感到不快,而楊潔的心情同樣沉重。
她今年38歲,肩負著撫養三個孩子的重任,她已經下定決心,將終身未婚。
盡管她曾經對王崇秋有過好感,然而當她意識到他們之間年齡相差14歲,再加上對方尚未婚配,便迅速打消了這個念頭。
王崇秋性格堅定,在那個時代,對于這種戀愛觀念,大多數人難以認同。然而,他并未因同事們的譏諷和嘲笑而動搖,對楊潔的愛意越發濃烈。
在1969年,王崇秋對楊潔展開了長達兩年的不懈追求,盡管周圍的人都在對他投以嘲諷的目光,但楊潔卻深為他的堅持所打動。她深知,王崇秋是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良人。
得知他們戀愛的消息后,整個單位都陷入了熱烈的討論之中,甚至單位的領導也主動與楊潔進行了交談,并且向他詢問:
你比他年長十四載,肩負著撫養三個孩子的重任,你究竟有何打算?你這樣的行為,旁人會如何評價?又將如何議論?
楊潔對此并不介意,她坦率地回應道:“我并不關心別人如何看待我,他們想說什么就讓他們去說,只要我們真心相愛,這就已經足夠了。”
面對同樣執拗的兩人,領導也非常頭疼。
就在這一年年末,兩人排除重重阻撓,終于走到了一起。
03
成婚之后,許多人唱衰兩人的愛情,說他們的婚姻根本就長久不了。可他們卻不管不顧,僅僅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
其時楊潔和前夫的三個孩子都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對于王崇秋這個繼父并不認可,乃至處處與他作對。
可王崇秋也不惱,全神貫注的付出,給三個孩子洗衣服、洗襪子,刷球鞋。乃至孩子們對著他說一些難聽的話,他也心平氣和的解說,與他們講道理。
一段時刻后,三個孩子終于被打動,從心里認可了王崇秋這個繼父。而王崇秋和楊潔的愛情也越來越好,到了藕斷絲連的地步。
1982年,楊潔接到了拍攝《西游記》的使命,她擔任導演,王崇秋擔任攝影師。晚上回家,兩人紛紛發起愁來。
由于臺里給的經費實在是太少了,只需三百萬,并且開麥拉也只需一部。想要完結電視劇里的那些特效和鏡頭,根本就是無濟于事。
兩人通過算計之后,很快就確認了大致拍照方向。盡管其時的特效技能很落后,但我們卻有瑰麗奇偉的大好山河。
僅僅這可苦了王崇秋,那臺老舊的攝像機不只聚焦費事,并且還常常出毛病。有時為了拍一座大山的全景,就需要他扛著攝像機從這座山跑到那座山。
不到一分鐘的鏡頭,卻要耗費他好幾天的時刻。
可楊潔卻顧不上疼愛老公,由于她要掌控全局,對這部著作負責。
對楊潔來說,拍照最難的并不是技能,也不是藝人,而是許多人的不理解。
當她帶著劇組幾十號人走遍全國各個景點的時分,臺里卻有人說她利用這個時機游山玩水,浪費經費。為此,臺里還派了調查組到劇組調查。
可調查人員到了劇組后卻傻眼了,他們早晨吃的是過期的面包,又干又硬,中午也是隨便下點干面條敷衍。
晚上收工之后,為了節約經費和時刻,劇組就在拍照地址搭草棚打地鋪,棚子里滿是嗆鼻的蚊香味。
終究,反而是調查組的人受不了,提前離開了。
1986年,《西游記》劇組歷經八十一難,終于完結了悉數拍攝,播出后引發了萬人空巷的觀劇狂潮。到現在,這部劇已經播了不下3000次。
而楊潔也由于這部劇,載入到了中國影視劇史書。但是在榮譽的背后,卻是楊潔和老公的辛酸和愧疚。
《西游記》剛開始拍的時分,楊潔和王崇秋的女兒丫丫只有12歲,夫妻兩人帶著劇組全國各地跑,根本就沒有時刻照料。
時刻一長,丫丫的身體就出了問題,得了很嚴重的頭痛病,還差點被醫師診斷為癲癇。
可拍照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就連楊潔也不知道什么時分能拍完,所以她只能讓丫丫停學,帶著她一起跑劇組。
晚年,楊潔和老公只需一談到女兒,就疼愛得落淚。好在丫丫也比較爭氣,在劇組學到了化裝技能,長大后成為了一名化裝師。
而楊潔與前夫的三個孩子,卻都事業有成,在國外開展久居。
04
1988年,59歲的楊潔提前離休,首要是由于《西游記》拍照耗費了她太多心力,并且拍照期間也發生了許多不愉快的事。讓她有些心灰意冷。
但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楊潔也沒有完全閑著,她又和老公合作,拍了《朱元璋》《武夷仙凡界》《西施》《司馬遷》等劇。僅僅這些著作的影響力都沒有《西游記》大。
王崇秋說,楊潔之所以能拍出像《西游記》這樣的好著作,首要是由于她趕上了好時代,擁有良好的創作環境。
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隨著影視業的蓬勃開展,創作環境也變得烏煙瘴氣起來,常常有人找到楊潔,想往她的劇組塞人。
由于這類事情,楊潔得罪了許多人,自己也生了許多悶氣。所以在拍完《西游記續集》,講完86版沒時機講的故事后,楊潔選擇了收山。
楊潔在藝術上是一個天才,可在生活中卻是一個弱者。她與老公王崇秋在一起48年,就連做飯這么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就更別提拾掇家務了。
即使到了晚年,楊潔依然很固執,她從來不看國內的電視電影,說現在拍的這些東西根本就不能看。
可能是太較真,氣性太大,楊潔晚年得了很嚴重的心臟病,還被送到醫院搶救過。從那之后,她的身體就不太好了,每天都需要吃許多的藥。
為了照料好她,王崇秋每天都會把要吃的藥分類包好,用筆寫上什么時分吃。可即使這樣,楊潔還是常常忘掉。
2017年新年往后,王崇秋和楊潔商量,家里的沙發已經好多年了,等到年底就換張新的。
楊潔惡作劇說:“不用那么費事,我到時分還不知道在不在。”
王崇秋故意板起臉,讓她不要胡說,說她一定能天保九如,還能再陪自己十幾年。
這時,楊潔也是有感而發,一改素日里的嚴厲和強勢,柔聲對王崇秋說:
“我這一生最大的本錢、最大的美好,就是有一個好老伴兒。”
王崇秋可能是感覺到不對勁,便與她惡作劇說:
“楊潔啊,跟你過了一輩子,這還是第一次聽你說好話。”
楊潔聽了很不好意思,由于王崇秋并沒有說錯。長久以來,不管是家庭還是作業,都是她說了算。
2017年4月15日,88歲的楊潔因心臟病去世,74歲的王崇秋也陷入了巨大沉痛。
他撫摸著家里的那張老舊沙發,沒想到楊潔真的就這么走了。
楊潔去世后,王崇秋深居簡出,住在北京的一處一般小區內,家里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楊潔的照片,她垂眸淺笑,就像年輕時的姿態。
即使到了現在,王崇秋家里的家具還舍不得扔,特別是在擺在客廳的一張小桌。
楊潔在世時,常常躺在躺椅上看國外的是非電影,周圍的小桌上就擺著瓜子和茶水。
每逢想楊潔的時分,王崇秋就拿別的一張躺椅,躺在小桌的另一邊,電視機里放著楊潔最喜歡看的電影,還會感嘆一句:
“楊潔啊,你這輩子太辛苦,太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