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16時23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體現了中國傳統陵墓擇地中山水形勝的觀念,與賀蘭山形成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并因我國長期的文物、生態保護實踐得以延續至今。
西夏陵3號陵。
滿足2條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標準
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規定,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標準共有6條,西夏陵滿足其中2條(標準2和標準3),即:
西夏陵作為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特征,充分展現了11—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的農牧交錯地帶,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征。
西夏陵真實、完整地留存至今、分布于賀蘭山東麓廣袤的洪積扇戈壁灘上的規模宏大、類型豐富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遺址以及陵區北端的大型建筑基址等 4 類建筑遺址群,及其與賀蘭山渾然一體形成的壯麗景觀,連同陵區發現的西夏文殘碑在內的豐富多樣的出土文物,直接為11—13世紀中國歷史上黨項族創立并繁榮延續近 200 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實證了這一時期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遺產構成要素
支撐西夏陵突出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此外,西夏陵歷次考古調查、發掘的過程中,在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遺址采集、出土7100余件可移動文物,主要類型包括:一是建筑材料、建筑構件;二是石碑、石像生等殘塊;三是泥塑、壁畫等殘塊;四是陶瓷器、動物形器、骨架、馬具、武器、錢幣等不同材質的裝飾物、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承唐仿宋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帝陵是西夏陵最突出特征的體現。西夏帝陵見證了西夏在全面繼承、吸納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傳統木構建筑形制做法以及儒學理念思想的基礎上,融入黨項人的鬼神信仰、佛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所形成的陵寢制度。
陵城擁有明確中軸線的布局,但由獻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構成的軸線,不與陵城中軸線重合而是偏置于中軸線西側,體現了黨項人“鬼神居中”的傳統信仰。
西夏陵在陵城中設置多層、木質外檐的樓閣式陵塔,這一特殊做法展現出黨項皇室對佛教文化的推崇,而樓閣式陵塔建筑形制則受到了中原地區樓閣式佛塔建筑的影響。
陵塔位于墓室后方,墓室上方不設置墓穴封土,并且取消了陵城外獨立的下宮(即寢宮),也同樣體現出西夏陵在繼承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基礎上進行的創造。
西夏陵在中國歷代王朝帝陵之中,首次將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側沿中軸線兩側建碑亭的做法,成為西夏陵帝陵布局中的固定做法,對后世產生影響。
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西夏在“絲綢之路”上具有中繼樞紐的重要地位,對中原與西域之間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夏陵在展現西夏帝陵陵寢制度對唐宋帝陵陵寢制度繼承的基礎上,也體現出黨項與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文化傳統的交流融合的現象。
原標題:《西夏陵何以躋身世界遺產名錄?》
欄目主編:樊江洪 題圖來源:國家文物局 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余晨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