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王晶、通訊員余嫚雪)7月12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良仁走上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主講《食物中的楚魂——由墓葬文物解碼楚國飲食與禮制》。張良仁由重要考古發現武王墩楚墓、包山楚墓的出土文物入手,探尋楚人吃飯的故事——吃什么、怎么吃、成套的烹飪器具背后又有怎樣的文化含義。
位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楚墓是近年考古發掘的最重要的楚王級別大墓,推測墓主人為戰國末年楚考烈王。張良仁介紹,在墓葬的東一室出土各類銅器154件,主要類別有鼎、簋、敦、豆、盤、匜、壺、鈁、鑒、尊缶、浴缶、爐等,用途可分為烹煮器、盛食器、盛酒器、盥洗器等。還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謂是楚王的“廚房”和“餐廳”。
考古學家在“楚王廚房”里發現了什么呢?張良仁介紹,其中動物骨骼遺存經鑒定有黃牛、豬、狗等10余種動物。農作物有粟、黍和水稻(帶殼),其中水稻的數量最多,粟和黍的數量較少。有葫蘆子和甜瓜子,葫蘆可能是和肉類一起烹飪的食物,甜瓜是該墓重要的隨葬瓜類。果類有梅、李和棗,堅果有栗子。張良仁說:“大量的梅子和獸骨出現在同一個容器里,比如梅子和豬骨在同一只鼎里,梅子可能是用來調味去腥的?!蹦乖崂镞€發現有姜和花椒。張良仁認為,姜用作調料,花椒可能用作防腐驅蚊。墓葬里一些器具里保存了十幾種菜肴,還保存了一些用以捆綁食物的“打包繩”?!耙恍﹦又参镞z存‘混搭’在一起,如梅子與豬,葫蘆與雞,豬與牛等。”
張良仁說,楚人食材豐富,吃法講究。荊門包山二號墓出土有栗子、棗子、柿子、菱角、梅子、梨、荸薺、蓮藕、姜、花椒、雞、魚、豬等,在陶罐里還有泡菜。一些楚地墓葬還出土有爐盤,盤內有魚骨,是楚人烤魚吃的證據。
為何把“舌尖上的精致生活”帶入地下世界?張良仁表示,可以從古人的魂魄觀念來理解。古人認為人身如燭,魄為燭,魂為光。人死燈滅,魂魄分離?;晔窃谧趶R里被祭祀的,魄需要深埋在地下,用豐富的隨葬品滿足其需求,讓其安寧。這就是古人的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食物并非一家一戶的小事,而是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它的生產、消費、加工和流通,構建了一張龐大的社會關系網。食物的記憶就是歷史的記憶,食物的風味就是文明的風味。在舌與箸的方寸間,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文明進程。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