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地時間7月11日下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西夏陵位于寧夏銀川,是公元11~13世紀我國西北地區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以及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陵區北端建筑遺址和32處防洪工程遺址(26處防洪墻及6條排洪溝)等,是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重要歷史遺存。
西夏陵1、2號陵
可能很多人對“西夏”的印象,都是通過金庸的《天龍八部》而留下的。西夏是公元11~13世紀黨項人建立的大夏國的別稱。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到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近兩個世紀,歷經10代皇帝。
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三大勢力,西夏在西北地區稱霸兩個世紀,前期與北宋、遼朝對峙,后期與南宋、金朝鼎足,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陵3號陵
在西夏王朝的鼎盛時期,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總面積約8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如今的寧夏、甘肅大部,陜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東部的廣大地區,都曾是西夏皇帝的領土。
然而,西夏滅亡后,元朝沒有修撰西夏史,《二十四史》中也無相關記載。由于史料匱乏,加上西夏文神秘難解,西夏的歷史隨著時間流逝而愈加撲朔迷離。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慶靖王朱栴完成了寧夏的第一本地方志書《寧夏志》,有關西夏王朝和王陵的歷史記憶才又重新浮出水面。
遠眺賀蘭山下的西夏陵
朱栴之子、安塞王朱秩炅曾寫詩描述過西夏陵墓群高低錯落的景象——“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與侯。”
上世紀70年代起,西夏陵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陸續開展,考古工作者逐漸廓清了西夏陵總體布局、遺存構成等信息,西夏陵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漸漸揭開。1988年,西夏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陵考古發掘出土的部分文物
2012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西夏陵被選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意味著西夏陵保護傳承工作開啟了新的篇章,對我國西夏學的進一步發展,亦提供了更多助力。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國家文物局官微 編輯 曾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