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二十二):唐代宗1
23.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后吳氏。
(1)早年經歷
李俶(后改名李豫,見下文)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生于東都洛陽的上陽宮。他是玄宗的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的長子;母為宮人吳氏,在生下李俶不久后,便于開元十八年(730年)逝世。后追尊為章敬皇后。
李俶從小好學,專攻《周禮》與《易經》,學習儒家經典。為人仁孝溫恭,言談舉止皆符合禮儀,器宇度量弘深,寬厚而有決斷,喜怒不形于色。玄宗雖有孫兒百余人,但只有李俶為嫡皇孫,相貌又與諸孫不同,所以玄宗格外喜愛他。李俶十五歲時,被封為廣平郡王。
(2)平亂元帥
天寶十四載(755年),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宰相楊國忠的借口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李俶隨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馬嵬驛兵變后,他與弟弟、建寧王李倓力勸其父李亨北上靈武。七月,李亨于靈武即位,即唐肅宗。肅宗即位后,組建朝廷,以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歸他指揮調度。同時設元帥府于禁中,由與肅宗有舊誼的李泌任元帥行軍長史。在此期間,李俶與李泌朝夕計議,以處理軍機之事。當時朝廷草創,臨時招募的兵員少,又沒有戰斗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懷流散”,等他隨肅宗到達彭原后,已有“兵眾數萬”。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權宦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的張良娣,陰謀動搖李俶儲君的地位。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李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李倓。李俶對李倓遇害頗感悲慟,但不敢言明。
宰相房琯進擊叛軍失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回軍鳳翔途中又遭叛軍重創。叛軍一時氣焰囂張,屢次襲擾鳳翔,威脅肅宗朝廷。李俶“選求勇干,頻挫其鋒”,使舉朝安寧,“士心大振”。
盛夏過后,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肅宗犒賞三軍,準備收復京師。九月,李俶與副元帥郭子儀為中軍,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李嗣業為前軍,關內行營節度王思禮為后軍,回紇兵馬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唐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的軍隊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廣平王與回紇葉護結為兄弟,葉護大喜。唐與回紇聯軍進至長安西,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于今陜西長安南)以北橫亙三十里,與叛軍十萬人決戰。雙方自午時激戰至酉時,唐軍取得大捷。夜幕降臨,叛軍潰逃,被斬殺六萬人。叛將張通儒連夜丟棄長安逃跑。得到戰報后,李俶立即下令入城。唐軍得以一戰收復長安。
起初,肅宗急于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葉護要按約定執行。李俶拜回紇葉護于馬前,說:“現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么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后再履行約定。”葉護吃驚地跳下馬答拜,并跪下來捧著李俶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于是與朔方大將仆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軍從長安城南經過,扎營于水東岸。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向李俶下拜,哭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是華夷之主!”肅宗得知此事后也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李俶整軍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俶留在長安鎮撫三日后,率大軍東追叛軍。
隨后,李俶等進至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叛軍首領安慶緒盡征洛陽守兵十五萬人,于新店抗擊唐軍。唐軍與回紇軍夾擊,叛軍再次大敗,死尸遍野。叛將嚴莊、張通儒等放棄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逃跑。李俶與郭子儀進入陜州,仆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放棄洛陽敗退。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俶深以為患。洛陽父老獻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這才停止劫掠。李俶也贈給葉護太子“錦罽寶貝”,使其心滿意足。進入東都后,投降安祿山父子的陳希烈等三百余人,都身穿素服,哭泣著請罪。李俶遵照肅宗旨意,將其全部釋放,交赴西京聽候處理。
兩京(長安、洛陽)的相繼收復,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肅宗返京后,大赦天下,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李俶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李俶被立為皇太子。此時肅宗聯系李俶出生時“豫州獻嘉禾”的祥瑞,于是將其改名為李豫(《唐會要》將改名一事定為十月五日)。
上元二年(761年)底,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李豫監國。當時兩宮(太上皇玄宗、肅宗)均患病,李豫往來侍疾,親嘗藥膳,衣不解帶。
(3)登基除奸 ①驚變即位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重,張皇后(即張良娣)無子,害怕李豫功高難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十六日,張皇后矯詔召見李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圖謀,于是派兵到凌霄門,待李豫抵達后,保護他到禁軍中。當晚,二人領兵軟禁李系、張皇后等,肅宗受驚而崩逝。隨后,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門,見群臣,行監國之禮。二十日(5月18日),李豫即位。
李豫繼位后,李輔國因有翊戴之功,極為驕橫,竟然對李豫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李豫雖然心中不滿,但懾于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后才能決定。不久,李豫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后假裝下令追捕盜賊,并派使者慰問其家屬。
②蕩平安史
李豫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后發布的第一道詔書,就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以表平叛決心。
在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他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系進行了調整。首先他在五月于丹鳳樓頒布大赦制書,隨后加封平叛功臣郭子儀、李光弼及李光進等諸道節度使及內外群臣。同月,他宣布恢復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人的封號,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李豫希望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適為主帥、仆固懷恩為副帥,統帥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騎兵等共十余萬兵力,對自稱燕帝的史朝義部叛軍發起強大攻勢。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壬申日,唐軍抵達洛陽北郊。甲戌日,唐軍與安史叛軍在橫水展開決戰,叛軍大敗,被俘殺六萬人,史朝義向北潰逃。唐軍順勢收復東京、河陽及汴、鄭、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將薛嵩舉相州,恒州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舉趙、定、深、恒、易五州歸順。
寶應二年(763年)初,史朝義走投無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圖謀歸唐的燕范陽尹李懷仙追及,被迫自殺。李懷仙斬得史朝義首級來降。自此,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
安史之亂平定后,李豫同意了仆固懷恩分授原安史舊將鎮守河朔的提議,被認為開中晚唐藩鎮割據現象之先河(詳見“為政舉措”中“姑息藩鎮”目錄)。
(4)內憂外患 ①袁晁起義
寶應元年(762年),唐廷為追征江淮地區八年賒欠租調,派豪吏為縣令,搜括民間粟帛,農民紛起反抗。其中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袁晁在翁山(今舟山島)率眾起義,攻下臺州,年號寶勝(一作升國),連克信、溫、明等州,擁眾近二十萬。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縣)率饑民起義。
面對浙東接連不斷的起義,李豫命鎮守臨淮(今江蘇盱眙)的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分兵鎮壓。至廣德元年(763年)夏,浙東起義軍接連為李光弼部所敗,袁晁本人被俘殺,不久后浙東亂平。
②吐蕃入侵,仆固懷恩叛亂
為討伐安史叛軍,唐廷相繼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軍隊,使吐蕃逐漸向北蠶食,并乘虛深入內地,攻占了陜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軍大舉入寇,邊將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壓下不報。十月,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引導吐蕃軍過鄰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師。
李豫獲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同時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御敵。但為時已晚,李豫匆促逃離京城,到陜州避難。官民逃亡荊襄或藏匿在山谷中。吐蕃占領長安后,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劫掠府庫市里,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幸虧郭子儀巧妙與敵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長安,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長安,重賞郭子儀。百官論奏程元振“專權自恣”,貽誤軍機,李豫遂罷免了程元振官爵,放歸鄉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朔方節度使、大寧郡王仆固懷恩在安史之亂中“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有大功,卻在平亂之后被河東節度使辛云京、宦官駱奉先逼迫,無法向朝廷申辯。于是在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撫不成,采納刑部尚書顏真卿的建議,派長期任職朔方的郭子儀前往招撫朔方軍將。仆固玚攻擊敗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終被部下殺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懷恩聲稱李豫已經去世,再引吐蕃、回紇、吐谷渾、黨項、奴剌等部總共三十萬人來犯,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李豫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此時仆固懷恩得暴病死于軍中,郭子儀說服回紇與唐軍聯合,大破吐蕃于靈武臺西原,斬首五萬,生擒上萬人,奪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里內不絕。
③優寵宦官,篤信釋氏
李豫優寵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從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賜妃族,回來后也問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給宦官的財物少,李豫則認為是輕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賂遺,無所忌憚”。宰相常貯錢于閣中,每逢中使來賜一物,宣一旨,從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縣,傳送文書取貨,“與賦稅同,皆重載而歸”。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倍受尊寵,權勢甚至超過宰臣。
但是,李豫也能懲治飛揚跋扈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先后遭誅貶。大歷五年(770年)三月,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衛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魚朝恩寵幸無比,勢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沒有他參預,他則憤怒地說:“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群臣皆怨恨他,便與宰相元載密謀,一次禁中宴會,會后將他留下,命侍衛把他縊死,對外則聲稱“朝恩受詔乃自縊”。
李豫在身邊朝臣影響下,崇信佛教,為此供養大批僧人,興修佛寺,勞民傷財,給國家財政造成了負擔。
(5)病重崩逝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無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李豫命太子李適監國。同日夜間,李豫在長安大明宮紫宸內殿駕崩,享年五十四歲。八月,群臣上謚號為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實為“世宗”,改“世”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十月,葬于元陵。十二月,祔于太廟。
(6)為政舉措 ①政治 a.誅除權臣,革除舊弊
李豫即位后,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奪了被尊為“尚父”的權宦李輔國的權力,進封其為博陸王,李輔國被迫致仕,不久被“盜”刺殺(據說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載所指使)。隨后,程元振統領禁軍,讒害朝臣,大失人心。后來,李豫根據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后流放溱州。
大歷五年(770年),李豫又與元載密謀,誅除權傾朝野的觀軍容使魚朝恩。元載得勢后,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引起李豫不滿。大歷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計,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元載,將其誅殺。宋人蘇轍稱贊李豫“去三大奸如殺犬羊”,能使“中外不驚,上下厭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李豫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用帝王權術:“李輔國惡已極而殺矣,程元振惡已極而流矣,魚朝恩惡已極而誅之俄頃矣;假手元載以殺朝恩,復縱元載以極其惡,而載又族矣。”
元載死后,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楊綰拜相,企圖借其革除舊弊。而楊綰為相,也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收斂,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楊綰在相位不到數月,便為人心所歸,但他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李豫深受打擊,痛惜地說:“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