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日頭格外毒辣,清晨六點的陽光已帶著灼人的溫度。
我站在廚房窗前,看著菜籃里剛買的冬瓜與鴨肉,忽然想起外婆常說的那句"三伏天,吃對一口勝過補藥三斗"。
老輩人雖不懂營養學,卻深諳順應天時的飲食智慧。
這個季節,人體如同被烈日烤軟的陶土,既要防暑又要養陽,飲食稍有偏差便容易落下病根。
吃2肉
羊肉。去年入伏時,我隨朋友去西北探訪中醫世家。
當地老中醫正用砂鍋慢燉著帶皮羊肉,屋內飄著茴香與當歸的香氣。
"三伏吃羊,賽過人參",他指著咕嘟冒泡的湯鍋解釋,"現代人整日待在空調房,喝冷飲吃冰鎮西瓜,看似消暑實則把寒氣鎖在體內。羊肉性溫,能幫著把骨頭縫里的寒濕逼出來。"
挑選羊肉有講究:山羊肉膻味重但溫補效果更佳,綿羊肉細嫩適合燉湯。
我常將帶骨羊肉與白蘿卜同煮,蘿卜的清甜能中和羊肉的燥熱,最后撒把香菜,湯頭鮮美不膩口。
鴨肉。上周在江南水鄉采風,見漁民們清晨收網后,總要先煮鍋老鴨湯。
當地阿婆教我:"鴨子常年在水里游,肉性偏涼,正好對沖暑氣。"
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脂肪含量比豬肉低一半,最適合用陳皮、薏米同煲。
最近研發的"荷香鴨"頗受歡迎:鴨腿用荷葉包裹蒸制,
既保留肉汁又沾染荷香,比紅燒更顯清爽。不過要提醒,體質虛寒的朋友可加幾片生姜平衡涼性。
食3瓜
冬瓜。菜市場老攤主王嬸總說:"買冬瓜要挑帶白霜的,這樣的瓜最解暑。"
上周用冬瓜燉了鍋瑤柱湯,喝完頓覺渾身輕快。
現代營養學發現,冬瓜鉀含量是西瓜的2倍,且不含糖分,糖尿病友人也能放心食用。
推薦試試"三鮮冬瓜盅":將冬瓜挖空作容器,填入蝦仁、香菇、竹蓀蒸制,瓜肉吸收海鮮精華,比單純喝湯更美味。
西瓜。中醫典籍《本經逢源》稱西瓜為"天然白虎湯",清熱解暑效果堪比名方。
但要注意,西瓜性寒,我通常只在午后最熱時吃兩片,且必吃常溫的。
去年見鄰居把西瓜榨汁后放冰箱,喝完當晚就腹瀉,可見"冰鎮西瓜"實乃夏季健康隱形殺手。
絲瓜。絲瓜比冬瓜更受青睞。它性平味甘,既能清熱又不傷脾胃,尤其適合老人孩子。
上周用絲瓜煲了湯,喝完胃里暖乎乎的,完全沒有西瓜的寒涼感。
忌1味
前日接診位中年女士,自述整個夏天都在喝苦瓜汁,最近卻總覺得手腳冰涼。
把脈發現她脈象沉遲,典型的陽氣不足之癥。
這印證了《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的告誡,
三伏天本該是扶助陽氣的黃金期,過度食用苦瓜、蒲公英等寒涼食材,反而會耗傷脾胃之陽。
若實在想清火,可改用淡竹葉或蓮子心泡茶,且要在午前飲用。
我常備的"三花飲"(菊花3朵+金銀花1g+薄荷2片)既能解暑又不傷胃,比單純喝苦瓜汁更溫和。
傍晚在陽臺收晾干的艾草,忽然明白老祖宗說的"冬病夏治"不僅是醫療概念,更是生活哲學。
這個季節,我們既要像鴨子般懂得"藏",在空調房里護住膝蓋;
又要學冬瓜般"透",讓汗液自然代謝濕氣。
最后送大家個養生小妙招:
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水里撒把艾葉,既能引火下行又能助眠。
愿我們都能在這個夏天,吃出健康,養出元氣,舒坦度過每個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