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嗎?一起去新疆……吃甜點!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西域樂舞隨駝鈴翻越帕米爾,與中原絲竹共譜《霓裳羽衣》。
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壁畫里,
希臘雕塑的線條與印度佛教的悲憫相遇,暈染出文明交融的底色。
各民族像石榴籽相擁,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薩克族的冬不拉琴聲,在草原與綠洲間交織成河。
如今的巴扎依舊蒸騰著煙火氣,烤包子的麥香混著艾德萊斯綢的光澤。
古爾邦節的歡歌里,漢族鄰居送來的馓子脆響,與哈薩克族的馬奶酒撞出清甜。
坎兒井的清泉流過千年,既滋養著葡萄架下的瓜果,也浸潤著現代化廠房里的新技藝。
岑參曾寫下 “輪臺九月風夜吼”,
而今天的新疆,既有大漠孤煙的壯闊,也有薰衣草花田的溫柔。
這片土地的故事,是各民族用時光織就的地毯,
每一針線都藏著共生的暖意,在歲月里愈發厚重明亮。
瑪仁糖
很多人喊它“切糕”,是北疆街頭巷尾的“甜蜜扛把子”。
其祖上能追溯到絲綢之路,駱駝隊商人們拿它當硬核干糧,
核桃仁、葡萄干、巴旦木、腰果往蜂蜜里一裹,壓實了切塊,扛餓又頂飽,擱現在就是“古代能量棒”。
本地老饕吃它講究“三口定律”:
第一口咬到脆果仁,第二口嚼出蜂蜜的綢緞感,
第三口回味玫瑰醬的余香,末了嘬著牙縫里的甜喊一句“亞克西!”(新疆話“好得很”)。
別看它長得敦實,工藝卻精細得像繡花。
和田老匠人做瑪仁糖,得用銅鍋文火熬麥芽糖,糖漿熬到掛旗不滴才下手拌果仁,全憑經驗拿捏火候。
成品甜而不齁,果仁香炸裂,咬起來帶點韌勁,配磚茶吃能解膩,裹在馕里烤更是絕殺。
央視《舌尖》都夸它是“凝固的西域陽光”……
巴哈利
新疆人從小吃到大的“黑蛋糕”巴哈利,
是塔塔爾族非遺點心,也是維吾爾族節日餐桌的硬通貨。
這貨長得像棗糕但更硬核,
深咖啡色蛋糕體里塞滿核桃仁、杏仁、葡萄干,
咬開能聽見果仁脆響,蜂蜜和羊油(現在多用黃油)的香氣直往鼻子里鉆,
口感松軟中帶著扎實,配奶茶能連炫三塊。
烏魯木齊大巴扎現烤現賣,喀什老城的手工巴哈利還帶著炭火香,
過節時家家戶戶摞成“堅果金字塔”。
做法不難:
雞蛋打發到發白,加紅糖牛奶糊、面粉泡打粉,再拌一勺蜂蜜一勺油,最后撒果仁進烤箱,165度烤40分鐘,滿屋飄香。
新疆奶皮酥
老祖宗傳下來的“奶黃金”!
最早是游牧民族為了存牛奶搞出來的,十斤奶才出一斤奶皮子,濃縮的都是精華啊!
現在吃它可不是為了填肚子,是實打實的“舌尖上の奢侈”——咬一口“咔嚓”響,
酥皮跟雪花似的往下掉,奶香直沖天靈蓋,接著葡萄干、
核桃仁的甜味就涌上來,甜而不齁,跟喝鮮奶似的潤嗓子。
本地人管它叫“奶皮子馕”,配奶茶能嗦啰一早上。
做法更講究,
鮮奶熬到起皮,像剝雞蛋膜似的揭下來,和面時加天山牧場的黃油,烤出來金燦燦的。
偷偷說個冷知識:
塔城那旮沓的奶皮酥技藝是國家級非遺,2021年剛升的級!
現在超市里賣的葡萄樹牌,用錫伯族古法做的,里頭夾心有杏子、玫瑰、核桃三種,
我勸你買混合裝,畢竟“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巴哈拉瓦
是新疆人“歹得很”的甜點扛把子,從絲綢之路飄過來,帶著波斯血統,
如今在北疆街頭的馕坑邊扎了根。
本地人管它叫“核桃酥塔”,切開能看見七八層酥皮裹著葡萄干碎,
最頂上必得嵌顆完整核桃仁,咬下去“咔嚓”一聲,
黃油香混著焦糖味直往鼻子里鉆,甜得恰到好處,不像有些齁人的切糕。
做法講究得很,
面團得用酸奶油和黃油反復搓成砂礫狀,搟三回疊三回,跟疊千層酥似的。
中間夾層是烤得噴香的核桃碎,混著葡萄干和杏仁,
澆上滾燙的蜂蜜黃油汁再回爐烤十分鐘,出爐時滋滋冒油花。
要說地道吃法,得學巴盟人念叨的“個就(蹲)在茶攤子跟前,手掰著吃”,
酥皮碎渣子簌簌往下掉,趕緊用馕接住。
這甜點能扛餓能解饞,難怪從哈密到伊犁,誰家婚禮宴席上都少不了它。
層層糕
這蛋糕長得像千層酥,白生生的身子骨里夾著煉乳蜂蜜,
頂層撒滿餅干碎,活脫脫一座奶油城堡。
咬下去酥皮咔嚓響,里頭夾心軟乎得跟云朵似的,煉乳的甜混著奶香直往鼻孔里鉆,
舌頭一抿就化在嘴里,甜得恰到好處,一點不齁嗓子。
老新疆人做這玩意兒愛用羊油,現在改良版換黃油也照樣香濃,配著磚茶吃,解膩又得勁!
要我說啊,這蛋糕就跟新疆人性格似的——實在!
一層甜一層香,堆得實實在在,吃一口能甜到心坎里,路過糕點鋪子可別錯過,整兩塊揣兜里,包你路上饞蟲不搗亂!
密多維
是讓本地人眼睛發亮、外地人舔嘴唇的硬核甜點!
和娜帕里勇是親戚,但人家走的是巧克力暴風路線——切成菱形小塊,
一刀下去黑白紋路像大理石,咬開酥皮直接撞上煉乳夾心,
奶香混著可可味在嘴里炸煙花,甜得恰到好處,完全不齁嗓子。
老新疆人管這叫“歹得很的巧克力蛋糕”,塔城那邊辦喜事必擺它,配著磚茶能嘮一下午諞閑傳。
做法也夠野!
傳統用羊油和面,現在改黃油更香。
七層酥皮烤得金黃酥脆,每層中間抹煉乳蜂蜜,頂上撒餅干碎,冷藏后吃像啃巧克力冰淇淋。
要我說這甜點就是新疆人的實在——用料扎實得能砸核桃,糖分高得能扛餓,怪不得古絲綢之路的商人揣著它跑長途。
瑪洛什
塔城人管冰淇淋叫“瑪洛什”,這名字聽著就帶股子老毛子味兒,
俄語里“冰淇淋”的音譯。
這玩意的靈魂全在原料上,塔城牧場的新鮮牛奶跟土雞蛋一鍋熬,
小火慢攪出奶皮子,再混進白糖,別的添加劑?壓根兒沒有!
剛舀出來還帶著冰碴子,沙沙的口感像咬碎了的雪花,奶香混著蛋香直往鼻子里鉆,
本地人吃慣了這口“古早味”。
最絕的是塔城人吃瑪洛什的豪邁勁兒,街邊小店直接拿大鐵桶裝,要多少現挖,論斤稱都行。
夏天熱得冒煙時,老少爺們兒捧著紙杯蹲在樹蔭下,舌尖一壓,冰涼甜潤就順著喉嚨滑下去,比吹空調還舒坦。
要嫌單調?
加點當地自釀的馬林果醬,酸甜爆汁的樹莓粒混著奶冰,
那叫一個“歹得很”(新疆方言“厲害”),吃完舔勺子都是基本操作。
蜂蜜餅干
老新疆人叫它“巴哈力”,是塔塔爾族傳承百年的非遺手藝。
2021年這手藝升了國家級非遺,核心秘訣就倆字:蜂蜜。
正宗配方里蜂蜜得占面團15%以上,
和面時得拿羊油揉(現在改良用黃油也成),烤出來金黃酥脆,咬開是蜂窩狀的,甜味不齁嗓子,
混著奶香直往鼻子里鉆。
這餅干在北疆巴扎上可搶手了!
維吾爾族茶會必擺它,配著奶茶嚼,酥得掉渣還能用茶湯粘著吃。
我試過烏魯木齊大巴扎的老字號,現烤的餅干表面裂著自然紋路,像干旱地帶的溝壑,
咬下去“咔嚓”一聲,蜂蜜在舌尖化開,后調帶著點焦糖香。
做法其實不復雜:
雞蛋打蓬松,倒蜂蜜攪到發白,加小蘇打和面粉成稠糊,倒烤盤里劃出花紋。
關鍵在火候,190度烤半小時,中間得調轉烤盤,不然顏色不勻。
自己在家做建議用搪瓷盆,導熱慢不容易糊。
這餅干耐放,裝鐵盒里能存個把月,當伴手禮比切糕實在,畢竟“甜到心里頭”的祝福,誰聽了不咧嘴笑?
娜帕里勇
新疆塔城2010年世博會爆火的“混血甜點”,烏茲別克斯坦師傅傳來的方子,
被新疆人用本地鮮奶一改造,直接封神!
這貨長得像法式拿破侖,但內核早被新疆奶香腌入味了,
七層酥皮夾著六層奶餡,全是安佳黃油和塔城牧場鮮奶懟出來的,
咬一口“咔嚓”脆響,接著就是綿密奶酪在舌頭上化開,酸甜平衡得剛剛好,吃三塊都不帶齁的。
本地人管它叫“層層幸福”,維吾爾語里念“尕尕滴斯情”,
配著咸奶茶吃能解膩,擱喀什老城茶館里,老板還會往里撒葡萄干巴旦木,嚼著咔嚓咔嚓的。
做法賊講究,
面坯得凍過再烤,蛋奶糊要慢火熬到掛勺,疊羅漢似的壓七層,凍四小時才切塊。
卡塔拉瑪
本地人喊它“亞克西”(意為“好得很”),外地人嘗一口直接豎大拇指,
這貨根本不是餅,是奶香炸彈炸出來的千層酥塔!
高筋粉混著牦牛奶皮子層層疊疊,搟面杖壓成0.3厘米薄片,
每層抹上6毫升熟牛油加15克生奶皮的“黃金搭檔”,卷成龍卷風形狀往馕坑里一扔。
面火201℃底火182℃烤20分鐘,出爐時金黃酥皮嘩啦啦掉渣,斷面數數能有15層!
咬下去先是咔嚓脆響,接著奶香混著微酸在嘴里炸開,像把帕米爾高原的陽光嚼碎了吞肚里。
塔吉克族漢子干完活,就著咸奶茶能炫掉半張餅,
游客扛著氧氣瓶都要爬到塔縣吃現烤的,這熱量值,夠在高原上蹦跶一整天!
下次路過新疆的巴扎,別光看!
揪一塊瑪仁糖的甜,嘗一口巴哈利的香,讓奶皮酥在舌尖化開。
這甜,是千年的風沙也吹不散的暖意,是街坊鄰里遞過來時眼里的光。你嘗過哪款?
留言說說唄! 這份塞外煙火里的甜,總有一味,能甜到你心里頭,暖烘烘地照亮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